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28
     2004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将是近年来最快的一年。由于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失业居高不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美国“双高”赤字,以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等问题依然突出,原油和原材料等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仍将处于高位,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总体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发布《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著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4. 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自2001年11月启动以来,进展十分缓慢,农业、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等重要议题的谈判都未能按期完成,围绕着农业改革和出口补贴等焦点问题,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歧严重。2004年8月1日,多哈回合谈判终于出现一丝曙光,多哈回合框架协议在日内瓦达成。多哈回合框架协议包括农业、非农产品、服务贸易、发展问题和贸易便利化五方面内容,框架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终于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但是,由于该框架仅仅明确了今后谈判的一些指导原则和基本内容,许多棘手的、分歧较大的问题被搁置,随着谈判的深入,这些问题以及深层次矛盾仍将显现出来,因此,下一阶段谈判的任务将更为艰巨。

    相对于WTO的多边谈判来说,区域合作与双边自由贸易由于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对象选择的灵活性强,开始加速发展。虽然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不会因坎昆会议失败而瓦解,但由此引发的反应将延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并可能促使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并行和相互促进转向相互替代。仅2004年以来,美国和新加坡、智利、中美洲四国之间纷纷签署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日本正与新加坡、墨西哥、东盟进行积极谈判。新加坡除了和美日密切合作接洽外,还和中国、澳大利亚积极接触,以尽快达成双边合作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方案也已经正式实施。另一方面,就业低迷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领域设置贸易壁垒,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矛盾日益激化。

    5.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将处于高位,通货膨胀压力初现

    2003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和世界贸易开始恢复增长,国际市场非能源产品价格也摆脱了近年来持续低迷的状态,呈现迅速上升趋势。2004年11月,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比2001年已经上涨37.1%。分产品看,农产品、食品和原材料价格2004年2季度达到高点以后有所回落,而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则继续攀升,2004年11月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已经比2002年的最低点上涨62.5%。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继续较快增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将很难出现逆转。

    短期内造成油价攀升的因素不会很快消除。如果油价继续上升或长期保持在目前的高位将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目前主要国际机构对2005年世界经济所作预测的政策假定基本都是国际市场油价将从目前的高位下降。例如,IMF目前的预测假定2005年平均油价为每桶37.25美元。根据IMF的测算,如果油价每提高5美元,将在一到两年时间里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降低0.3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全球通货紧缩状况迅速消除,一些国家2004年通货膨胀的上升已高于预期。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月达到近三年来的高点,为3.2%。欧元区通货膨胀5月也曾达到2.5%,远远超过欧洲中央银行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上限。在经历了6年物价不断下降的日本,目前已有明显迹象显示通货紧缩正在缓解。按照IMF的预测,2004年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1%,高于2003年0.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从2003年的2.3%提高到3%;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从2003年的2.6%提高到4.5%。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也推动了各国国内物价上升,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压力。

    三、对2005年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当然,国际油价能否高位回落、美元走势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2005年,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调,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同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仍然会大量存在;加之受我国外贸连续三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首先,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其次,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而外资企业已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2、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跨国购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近年来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并购投资比例不到10%,这对于我国更大规模地引进外资,调整和改变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这种单一形式来引进投资,而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上市、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让外资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甚至控股的形式,实质性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当然,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复苏,将吸引国际主流资本的流入,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3、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对其进口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2001年以来不断回升,近期除了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稍有回落外,原材料、金属和矿物价格指数仍未有明显的回落迹象;同时,这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而,全球性通货膨胀通过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而输入国内,不仅加大我国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将会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