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产业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带动作用和消费的支撑功能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2-20
     中国食物消费进入新阶段,口粮消费下降畜牧业在中国越来越重要。“十一五”一直未来若干年产业调整的重点是增加畜牧业的比重。中国肉类生产呈现鲜明的区域性特色。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主产区都是消费地区,高收费地带也是肉类主体消费带。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量越多,质量也好一点。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居民吃粮少了,农民生产的粮食哪里去了?多年来饲料粮消费都在持续增长,饲料工业随着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饲料比重的提高而大发展。要加强饲料研究的推广作用,中国的畜产品同样是用饲料粮转化和生产出来的。全社会对精饲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迟早有一天饲料粮的消费量将成为中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规模化饲养会更多的消费工业化饲料产品,浏览中国肉类消费,并展望我国肉类消费的大趋势,城镇消费处在成长期,农村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

    中国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一两肉。饲料处在养殖与粮食链接的环节,居于中间的位置,饲料产业的发展对畜牧业有推动作用,对粮食消费发挥着支撑功能。要重视饲料粮在养殖产需平衡中的重要地位。很显然饲料粮食比重越大中国粮食安全性越高。

    第一,消费者库存粮成为常态。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不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有保证,只有稳住消费,生产才能得维持。向下人手中有钱家不存粮,种粮人价好多种,不好不种。

    第二,中东部农村比较发达的地区,大部分农民是进城务工,主要靠第二产业,人均耕地少,家中不但不存粮还从市场上买着吃。第二种情况是有足够的土地,大部分甚至全部用瓜、种菜,经济效益高。地里种粮的比较多,一来确保家中全面的口粮二是小麦的田间管理简单,要求是播种和收获。外出的农户更是选种小麦,秋种夏收,两次就干完了一年的农活。能收多少算多少,附带增加一些农业收入。种菜尤其是大棚菜一次性投入大,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投得起的。在什么情况下农民还是要种一点粮食呢?真正靠农业养家糊口的,怎么都不会让地光着。

    中国的饲料粮有很的缺口,未来饲料粮还有很大发展,美国的饲料工业排在四大工业之内,而我国差距还很大。现在不少农家把国家对养猪户的饲料拉到村里的加工厂,筛下来就是面。目前天津、吉林、辽宁、内蒙古和黑龙江五省区人均饲料用粮普遍高于主食用粮。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10年将会有更多的用户饲料粮用量高于人用粮。饲料粮将来会成为消费的第一大项。

    第三,我国肉类生产的新格局。目前全国人均每天只吃一两肉,总体看国人的肉类消费是不足的。今年6-8月份我们部里分别对安徽、江西内蒙四省区16个县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3个县是畜牧业发展萎缩,这当中是由于工业化迈的步子比较大。还有一些区域养不起猪的现象。三个畜牧业发展一个是江苏永县,一个内蒙的呼伦贝尔,这个县有一个特点靠养牛富了,但是只是北方平原县富了。南部还有一些乡镇他们选择了蒙羊,想借蒙牛的势来发展。十年前四川一个省的猪肉产量占了六分之一,现在已经下降,表明中国猪肉产群在扩张。肉类工业带动是有目共睹的。1990年北方三强,山东、河南、河北猪肉产量占全国15%。比不上四川一个省,它占了17.3%。如今的北三强、南三强四川、户嫩、广东旗鼓相当。如果从整个肉类总产量比较,北三强的比重超过25%。南三强的比重占了全国肉类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畜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的新格局。区域化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中国肉类区域化生产特色鲜明。目前十个大省的猪肉产量和七个养牛大省的产量超过了全国总量60%。肉类生产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畜牧业成为大农业中留住人才最高的行业。中国有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富裕起来的具有购买力的,五、六亿人口就是未来中国畜产品的目标市场。

    第四,中国肉类消费的前景:中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从1983年的18公斤增加到2003年24.4公斤,单就家禽人均肉类消费而言我国仍处在年人均增加一斤肉的稳定增长。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