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食用植物油产业调整将更倾向于提高小品种产品的产能和产量,大豆和棕榈油等对外依赖度较高的油脂品种市场空间将被挤占,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将逐步提高。
我国的食品工业承担着为13亿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为促进国内食品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作为食品工业中重点规划发展的十三大行业之一,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格局的调整。《规划》显示,国内食用植物油市场中各油脂产品占比将出现明显变化,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小品种植物油产量比重将有所提高,大豆油和棕榈油市场空间将被挤占。产业调整趋势符合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
《规划》称,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到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5亿,每年新增70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将达到51.5%,每年约有1000万农村劳动力转为城镇居民。按“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测算,到2015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从2010年的35.7%和41.1%分别下降到32%和37%左右。“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将从生存型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继续推动食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在国民食品需求刚性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农业用地资源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以耕地资源为例,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01—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由19.14亿亩下降至18.2574亿亩。2009和2010年,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26.9万公顷和33.37万公顷,合计仅为0.090405亿亩。在不考虑2009年和2010年间耕地流失面积的情况下,2001—2010年,全国土地面积下降幅度约为4.14%,而2001—2010年,全国人口数量由127627万增长至134091万,增长幅度约为5.06%。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而美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53公顷。
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和食品消费的刚性增长使得我国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率,通过不同品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合理搭配使土地产出达到较优值,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农民的种植意向。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小麦和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原粮,其消费需求也随着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善而不断增长。美国农业部历年公布的相关供需报告数据显示,自2005/2006年度到2010/2011年度以来,中国小麦消费量由10243.2万吨增长至10935.0万吨,增长幅度达6.75%;玉米消费量由13556.0万吨增长至16350.8万吨,增长幅度达20.62%;稻谷消费量由18518.0万吨下降至18013.9万吨,下降幅度达2.72%。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稻谷消费量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较小,小麦和玉米消费量均明显增加。而在国内食用植物油油料生产中,大豆与水稻、玉米均存在争地关系,小麦与冬油菜存在争地关系。食用植物油虽然也是国民食品消费中的重要品种,但其重要性明显低于三大粮食品种。因而,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现状下,为满足国民对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需求,提高与三大粮食品种争地关系不明显或者出油率更高的小品种油料作物产量更符合我国国情。
食品工业规划有利于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规划》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十三大重点行业详细设定了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食用油加工业和粮食加工业两大行业发展规划显示,国产大豆的食品加工将得到更大发展,进口大豆压榨产能将受到限制,但食用植物油未来产量目标却有所提高(尤其是国产油料产油量),这要求我国大力发展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第一,国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目标要求提高我国小品种食用植物油产量。
《规划》称,到201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将达到2440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1260万吨;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2000万吨左右,油料加工总产能控制在1.8亿吨以内,其中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0.95亿吨以内。由此可见,无论是产量还是产能,小品种食用植物油均具有政策性发展优势。
产量方面,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2005万吨。因而,未来我国食用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国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重点也显示,小品种油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规划》明确指出,要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由此可见,国产油料产油量的提高将主要集中在小品种食用植物油方面。
产能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豆油脂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仅为42%,落后产能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大豆400吨以下规模不合理的小型企业产能在行业中的占比为15%。小品种食用植物油企业自身规模较小,产能反而存在增长可能。
第二,国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求发展国产大豆食品加工,这将使得国产大豆油生产受到限制,进而提高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的发展空间。
《规划》在对大豆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中称,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规划》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支持黄淮海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沿海地区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一批优质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
近年来,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国产大豆在国内压榨行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有关人士一再强调国内油脂产品供应的安全问题,但凭借高出油率和低价格,进口大豆具有明显的优势。受此影响,国内油企对国产大豆的收购意愿长期低迷,国产大豆种植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农户种植意愿持续下降。国产大豆食品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国产大豆优势,提高种植收益。从近几年的行业利润变化来看,国内豆制品行业要好于植物油加工行业,这使得国产大豆的食品加工需求较好。
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对外依存度极高,三大食用植物油品种中,豆油和棕榈油高度依赖进口。菜籽油自给率虽然较高,但其产量占国内食用油总产量的比例却很小。出于食品安全考虑,我国需要提高国产食用油自给率,而从作物种植收益和国民对食品质量需求方面考虑,大力发展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更符合我国国情。
第一,小品种食用植物油油料种植收益提高空间优于国产大豆。
大豆与玉米、水稻有明显的争地关系,为保证后者供给,国家倾向于保障其种植收益,大豆种植收益提高的难度较大。国家公布的粮食收购政策显示,2011年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1.28元/斤,玉米最低收购价格为1.00元/斤,大豆最低收购价格为2.00元/斤。以大豆主产省黑龙江省为例,按照该省的一般水平,水稻亩产为800—1000斤,玉米亩产1500斤左右,而大豆亩产只有260斤左右,大豆的种植收益远远低于玉米和粳稻。
与大豆相比,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种植收益提高的空间更大。一方面,部分小品种油料的亩产和出油率都要高于大豆,这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值高于大豆,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政府实施扶助政策。另一方面,部分小品种油料对土质要求较低,适合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种植。
第二,国民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为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对食品的需求正由量向质的方向转变,更健康的食用油品种需求量将逐步增加。相关数据显示,国内调和油和大豆油的占比已经分别从2008年的40.9%和35.3%降至目前的38.4%和31.8%,玉米油、橄榄油等健康油脂和小品种油脂消费占比上升,其中增速最大的是玉米油,已从2008年的2.7%升至目前的接近5%。
综上所述,在“十二五”期间,出于国内土地资源利用率和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考虑,国内食用植物油产业调整将更倾向于提高小品种产品的产能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