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大湾村2组村民冯德贵,望着家里堆积如山的籽棉,有点不知所措。她家今年种了9亩棉花,亩产240公斤,原以为会有不少收入,没想到一大半积压在家里。“今年的棉花收购价太低了。”冯德贵无奈地摇头,“去年,一斤籽棉能卖到5块多,今年产量、品质都比去年好,收购价却降到了3块9。这么低价就卖掉,真的有点舍不得。”她说,因为价格太低,好些棉农甚至不去地里采摘,任其挂在枝头自生自灭。
北洲子镇中岭村村民刘学民,从早上开始,一直在自家的棉田里采摘棉花,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虽然今年的棉花收购价很低,但我还是想把棉花摘下来。这样挂着,太可惜了。”他说确实有棉农放弃了采摘剩下的棉花。“我们现在采摘棉花还是靠手工,一个劳动力一天只能摘籽棉40多斤,折算过来,卖出来的籽棉钱只够人工费。摘下来,还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所以,很多田里剩下的好棉桃,就这么没人管了。”
今年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是8.6元/公斤,而棉农出售的价格最低却降到7.8元/公斤。大通湖区农水局工作人员解释,大通湖区的棉农基本都是自己种植,户均面积8亩左右,棉花基本上是个体商贩先从棉农手里收购、整合,然后再由他们送到棉花收贮企业或棉花加工企业。“这些个体商贩要赚钱,价格也自然就比国家保护价低。”大湾村村民吴楚南说,“他们也曾想过直接送棉花收购站,但送过去要自己装车,还要付运费和人工费,加上收购站对棉花品质检测严格,算过来还不如直接卖给这些商贩。”但即便如此,个体商贩收购的数量却不多,有的商贩甚至一天收不足10斤。棉农惜售 收购商慎买
今年气候对棉花生产不利。棉花育苗时低温阴雨,栽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少雨多旱,以致生育进程推迟,苗架相对比去年差,但9、10月的天气十分有利棉花成桃吐絮。今年的棉花成桃率高,烂桃极少,籽棉色彩好,品质较去年提高了1至2个等级。但销售价格陡降却使得种植效益还不如去年。
冯德贵说:“一开始收购价就不高,我们都想等价格涨一点再出售,没想到价格不升反降。”按照目前的销售价格计算,今年全市的棉花总产值为135840万元,亩产值2075元。比去年总产值减少21345万元,下降13.6%,亩产值减少589元。“今年棉价降得太厉害了,每斤销售价比去年至少低了1.5元,但成本却涨了很多。”冯德贵说,“现在种植一亩棉花,不算人工和土地费用,成本大约在500元一亩。”棉田需要的管护次数,明显多于粮食种植,但收益却最多与种粮持平。
棉花价格下跌,采摘的人工成本上升,部分棉农惜售,导致交售率仅在50%左右,还有近20%的棉花在棉田里没有采摘。而加工企业对交售来的籽棉,收购也比往年慎重。分析多方原因 积极找寻棉产业出路 “2010年棉花收购价高,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10%以上。但今年棉纺工业不景气,棉花收购加工产业收缩,价格当然难以维持去年的水平。”来自广东的一位棉花收购商王林道出了棉花收购价下降的缘由。他说,尽管今年政府启动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但收购加工企业并不踊跃。“明年的走势还不太明朗,如果收购价太高,我们冒然将原材料压在手里,风险太大。”
2011年10月份以来,棉涤价差趋于历史均值,但这并不能带来皮棉需求的向好。主要原因是欧美经济低迷,终端需求锐减导致国际棉价降低。加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影响,各个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链十分紧张,限制因素较大。无论是布,还是棉纱、涤纶,产销形势均不乐观,聚酯厂商与纺纱厂开工率低,减产停产现象日趋普遍,需求明显疲弱。
再加上终端需求减少、国际棉价降低、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收储和自销的利润寥寥无几。各地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积极加工前期收购的籽棉,加工出的皮棉交储的多,自销的少。国家保护的棉花收储价,实际是针对标准级棉来说的,由于今年天气原因,坏桃、烂桃多,棉花质量普遍达不到要求。而纺织企业2010年的收购库存量目前仍处于高位还未消化,尽管国家保护收购价取得了稳定棉价的积极效果,涉棉企业也重新启动采购方案,但数量均不及2010年。
从目前情况看,尽管今年棉花价格有所下降,但棉花种植效益已与种粮持平。目前,市农业局正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棉花高产种植技术,3万亩高产示范棉田亩产能达到325公斤;同时向棉农推广棉田间作套种技术,利用提高产量和套种经济作物,可以在棉花收购价低时,适当冲减损失。权威人士建议,市场是波动的,棉农要有风险意识,棉花价格高时切忌跟风,盲目扩大种植;同时,多在深加工产业上下功夫,地方政府可以多扶持和鼓励棉纺、制衣等下游加工企业,广开销售渠道,尽可能避免“棉贱伤农”的事情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