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点 » 正文

棉农:种一年棉花不如打一季工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11-18  
      棉农:种一年棉花不如打一季工

    本报讯(记者冯欣楠)昨日上午11时,蔡甸区侏儒街中刘村的村民李华来,拿着耙子,在银翔棉花公司的仓库里耙着棉花。最近一个月来,每天在银翔耙棉花10小时,他可以挣到80元钱,还有两顿免费的午餐。“打一季工,能收入5000多元,比我今年种一年的棉花强多了。”

    眼下,李华来家里的田里还有未摘完的棉花,交给家里人慢慢摘了卖。“明年不种棉花了,今年被伤狠了。”

    李华来一家4口,种着8亩地。去年,棉花一斤能卖到快7元的好行情,让他一亩地赚了1000多元,净落近万元。今年,他崩着劲,希望再现一波去年的行情。

    没想到,棉花一上市,开的价格最高才只有每斤4.25元,最低的时候只有3.89元,相当于去年的“腰斩”价。他赶忙雇人手,把地里熟了的棉花摘完尽快卖到棉花厂,最后一结帐,每亩地只能赚500元,8亩地4000元钱,“买啥都不够。”

    据说,一亩棉花地,收成好的时候能收600多斤棉花,按每斤4元售出折算,总收入2400元,“但支出太多。”

    李华来掰着手指:化肥,最低的时候2元一桶,现在涨到10元一桶,工价,去年50元一天能请一个人帮忙摘棉花,今年得花70元,还要管饭。杂七杂八,一斤籽棉要卖到4元以上才能保本,“但现在的收购价已经低到了3.8元,我种一年还倒赔上自己的人工。”

    村里种棉花的村民今年都有些心寒,准备来年种别的作物。偶尔有人提出,今年的棉价跌了,大家都换作物了,明年可能又短缺,是不是还是种棉花。李华来却听说,进口的棉花现在很便宜,“我们不种,国外的农民也种,与其这么累心,我不如去种包谷,能机械化收割,减去人工费,比种棉花省心多了。”

    棉价为何惊心动魄 见习记者蔡木子冯欣楠吴昊

    去年以来,棉花经历了一轮“惊心动魄”的行情。不到一年的时间,棉花价格从每吨3.2万元跌到1.9万元。而下游市场需求的突然萎缩、爆炒过后市场供应量的放大,使得棉花市场顿时陷入冰点。

    2010年,棉花收购价格从最低每公斤7元一路攀升至14元。收购企业与纺织用棉企业竞相攀比,哄抬价格,整个市场逐步失去理性,一路攀升至顶点。

    去年底开始,价格开始波动,许多囤货企业却没有出货,棉农更是一厢情愿地加大种植面积。直到今年,棉花价格一路探底,导致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

    棉花协会专家告诉记者:“棉价的暴跌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去年棉花的暴涨,形成了种棉的高峰,且今年风调雨顺,棉花丰收;其二,国际棉花低价进口,挤占了国内棉花的市场。”

    记者发现,下游用量缩减更使得棉花高价失去支撑。武汉服装行业业内人士解释:“化纤面料成本比棉花低三成,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都青睐于前者;此外,化纤面料技术改进,使得其成为流行趋势;更重要的,国内棉花价格一再暴涨暴跌,使得行业不得不寻求替代面料。”

    据悉,此轮追涨杀跌的行情并未止步。

    “我才从新疆采购棉花回来,今年的行情很不乐观。”武汉江南纺织集团采购负责人透露,去年棉花吨价最高达到3万元,而今年原本预测的新棉价格在每吨2.2万元上下,没想到现实残酷,国家临时收储标准级皮棉到库价格为每吨19800元,而湖北棉花市场的交易价格已低至19000元,山东棉花价格更是跌到18000元。去年预计今年全国棉花需求量在1000万吨左右,实际看今年的需求量可能就800万吨左右,跟全国产量基本持平。从供需关系讲,棉花价格可能还有下行空间。

    相关专家提醒:“棉市如股市,表面看是资本流动造成的,实际上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暴涨暴跌的行情迟早还会重演。”

    进1吨亏1吨

    收购商

    无奈“半仓”

    记者冯欣楠

    “侍弄”了20多年棉花的黄国畅,今年迎来了一波令他意外的行情。

    作为武汉银翔棉花有限公司的现场业务主管人,他一路见证了今年棉花收购的先涨后跌。“现在每收1吨就亏1吨,所以我们2000吨的仓库,只堆了半仓棉。”

    从9月7日到9月22日,棉花收购价还呈上涨之势,籽棉从每公斤8.2元涨到了8.8元,随后就开始一路下行,以每天下降0.04-0.06元的跌幅,一直跌到了现在的每公斤7.8元。

    “银翔”占地31亩,棉花收购总量可达到2000吨,可顾虑到行情还在走低,收货就意味着亏本。因此,仓库现在空着一半。“据我们了解,现在下游纺织厂也不敢轻易进货,以往的棉花库存都是能顶一个季度的用量,现在是用一天买一天,当天结算。”

    银翔是一棉的原料基地,尽管收购价格波动大,但在纺织厂与棉花质量打了多年交道的黄国畅,对棉花的波动还有操作心得,且控制收购质量,减少含水分和杂质籽棉的收购,有利于后道工序的成本节约,“从这点上看,我们没亏损,比单纯的棉花收购企业业绩要强一点。”

    真正让黄国畅担心的是,由于今年行情的糟糕,打击了农民种棉花的积极性,来年可能减产,“到时候可能会出现报复性上涨,纺织企业又要坐一波过山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