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棉花产量597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而棉花消费量在1000万吨以上,同样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可是我国却没有掌握棉价的话语权。棉花价格这一年多以来的大起大落是从来没有过的,给国内纺织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其后果是造成现在我国纺织企业大面积停产关闭。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60%~70%的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困境。这一过程跟当年大豆危机的情形是何其相似。当年大豆价格在国际资本炒作下暴涨暴跌,我国粮油企业破产倒闭后被外资企业收购,后来国内大豆市场完全被外资控制,我国的棉纺织行业切勿重蹈大豆危机的覆辙。
重温大豆危机的始末
2003年8月份,美国农业部宣布,由于天气因素,美国决定减低大豆的库存。从这个时候,美国的金融资本进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猛炒大豆期货。从2003年8月份炒到2004年5月份,把大豆价格拉到了4400元人民币/吨。当时正值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限制,为缓和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以4300元人民币/吨的价格采购了150万吨大豆,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在采购团走后的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中国企业被送上了绝路。
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因此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在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了15亿美元,此后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国产大豆收购价大幅度下滑。
在这次大豆危机中,山东依靠进口大豆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从此,进口大豆称霸中国大豆市场。
棉花危机的产生和后果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不断下降,2009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713亿美元,同比下降9.65%。纺织品出口642亿美元,同比下降7.95%;服装出口1070亿美元,同比下降10.63%。在我国从事纺织行业加工的近千万人员中,有50%的职工主要从事出口产品生产,而出口加工正是我国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2009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纺织服装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在美国市场所占的份额已经升到了四成。
国际炒家利用我国纺织业对欧美出口依赖严重这点做文章,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不断发出全球纺织服装需求下降的声音,同时提高对我国纺织进口贸易障碍,使得我国纺织工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国农业部在2009年下半年连续抛出世界棉花库存积压、印度扩大出口等信息,造成国际市场上棉花供过于求的景象,此举的目的是促使我国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
2010年,在国内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植棉效益下降,纺织品出口不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棉花种植面积7685万亩,比上年减少了1%。
在2010年棉花播种之后,美国农业部在3月份的报告中开始转变说法,指出全球棉花资源供应紧张,全球几个主要产棉国棉花产量将减少5%,中国棉花产量减少14%。消费方面,全球棉花消费量在2009/2010年度预计将增加5%,中国纺织厂的消费量增加最为明显,预计消费量比去年上升8%。
等到棉花快上市时,美国农业部和国际炒家又放出很多利好消息。美国农业部8月份报告说,由于产需缺口扩大,2010/2011年度的全球期初和期末库存均有所下调,实际产量与预期有很大差距,同时需求比预期要高,造成棉花价格应声上涨。从2010年9月份开始,棉花价格从1.8万元/吨一路暴涨,到11月份一举突破3万元/吨关口,最高报价甚至到了每吨3.4万元/吨,涨幅近90%。
美国农业部报告中一减一增的微妙变化,对棉花价格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后,面对中国出现的棉花缺口,美国全国棉花委员会(CCI)又热情备至地向中国表示,将向我国及时提供高质量的棉花。结果去年棉价高企,美国棉农赚得盆满钵满,中国棉农却因为成本增加等因素,依然没怎么赚钱。作为全球第一大棉花生产国的中国,棉花种植面积正在缩减。2006年到2010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已连续4年下降,累计减少1100万亩左右。
棉价高涨大跌,我国多数纺织企业都没能捞到好处。2010年下半年棉价疯涨时,由于企业正常运转要保持至少20天的库存,纺织企业不得不疯狂采购。在棉纱售价涨幅很小的情况下,纺织企业不得不接受棉花“一天一个价”的成本压力,而依靠热钱炒作的“中间商”转手一吨棉花就能赚1万元。
然而到了今年3月份,棉价又开始一路暴跌,从3.4万元/吨一路狂泻至目前的1.9万元/吨左右,跌幅高达44%。纱厂等纺织业中游企业因此被高价位的库存“套牢”。中国棉花信息网数据显示,我国纱线库存自2010年11月份以来持续攀升,6月份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5.2天,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8.96天。而截至2011年7月底,我国棉花商业库存总量为135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20吨,更显著高于2008年和2009年同期的95万吨和90万吨。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纺织企业出口更难,而且由于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棉花下跌对于国内的销量也有影响。去年棉花大涨后,一些企业购买了高价棉花做库存。结果一方面成本高企不下,另一方面产品滞销,导致棉纺织行业岌岌可危,囤了棉花的中小企业或面临倒闭危险。
对行业未来的担忧
棉纺织行业目前的遭遇基本上是当年大豆危机的翻版,我国棉纺织行业已经陷入国际炒家的陷阱,这将带来更多深层次影响,预计未来极有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萎缩,产量大幅下降。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保护价收储措施,棉价趋于稳定,但是种棉收益远低于种粮。由于劳动力、能源、农资等各类物资价格普遍上涨,未来从事农业的人口会越来越少,我国棉花植棉面积很难有所增长。国内产量下降越多,受国际资源垄断者所控制的约束越大。
第二,国内棉纺织企业面临洗牌,外资主导我国棉花产业。我国中小棉花加工企业因破产逐渐被淘汰出局,一定规模的棉花加工企业则被外资(如路易达孚、嘉吉等)控股,产业链中纱线、服装、家纺的涉棉产品的利润被外资所掠走。
第三,国际棉价低于国内,国内棉花地位被弱化。美国继续扩大对棉花补贴力度,国际棉价低于国内,我国棉花失去竞争力,进口棉比重大幅提高,我国将更加依赖进口美国棉花。棉花消费则以美棉、印棉为主,国内棉花产业在国内外的地位进一步弱化。
第四,国际棉花上涨将影响我国居民衣着消费。外资掌握着价格话语权,国际棉价可能被进一步抬升。纺织企业原料成本随之大增,外棉价格的上涨将最终传导至国内终端消费,从而对我国居民的衣着消费造成不利影响。
第五,棉花输入性的通胀压力通过价格传导影响我国整体经济运行。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棉价的上涨将和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其他大宗商品一样,通过大量的进口传导到国内市场,对我国构成原料成本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无疑会对国内抑制通胀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