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处长曹智从油脂市场的大环境角度具体分析了菜籽油市场的基本情况。他认为,中国食用油高速增长的阶段已基本结束,大豆进口对油脂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国内的菜籽油收储和临储政策产生了不少市场机会,具体表现就是菜籽油价格的波动在减少。“临时收储政策及拍卖政策对油菜籽的影响不仅是市场底价的问题,而且在拍卖中也形成了各个品种之间价格的不确定,进而给市场带来了不少投资机会。”曹智举例说,去年一段时间,由于国家低价拍卖,四级菜油的价格低于国标一级豆油,这为买菜油套豆油提供了可能,因为市场预期后市菜油的涨幅会高于其他油脂。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油菜籽抢购现象,曹智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主要是油菜籽压榨产能扩张较快导致的。国内菜籽的产量一般稳定在1300万吨,而今年油菜籽加工厂高达147家,自然会感觉到‘吃’不饱。”
益海嘉里有限公司油脂总监涂长明认为,中国油脂供应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中国耕地面积有限。对于如何解决中国油脂油料供应问题,他认为一定要合理利用土地,保粮稳油。“虽然我国油料有增产发展的潜力,但人口增长不可逆转,消费趋向的增加不可逆转,耕地面积的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引起的减产不可逆转。我们应该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扩大粮食生产上,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只有粮食发展了,粮食安全了,油脂才能安全。”他建议应该把大量的外汇储备转换成粮油储备。
谈及今年的菜籽油行情时,中粮粮油油脂油料部副总经理孙舟把其比做“一波四折”。他说,今年上半年整个菜籽油行情都很纠结,经历了较大的突发事件,如政策性调控(包括国储拍卖)、利比亚问题、日本地震等。他认为,9月底市场将进入一个很关键时期,如果天气配合,美国能如期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四季度菜籽油价格走势会比较乐观。“2008年以来整个菜籽油市场进入了快速整合期,托市使这种现象不太明显,导致很多压榨企业‘奄奄一息’。”在他看来,粮油这个行业是粗加工行业,没有技术含量,是靠规模取胜的,所以最后肯定会形成集团化、全方位的竞争。
谈到菜油期货的功能和作用时,中国粮油商务网总经理刘贤武介绍说,菜籽油上市对菜籽油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套保机会,至少很多中型以上的企业能有效规避风险。但据他了解,因为油菜籽产业中还有不少规模偏小的企业,风险意识相对比较落后,利用期货公司规避市场风险不多,且被兼并的命运几乎不可更改。不过,刘贤武认为这种兼并和大豆有所不同,“因为大豆主要被外资控制,油菜籽应该是民退国进”。
包括孙舟在内的行业人士均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产能过剩的形势,油脂加工企业应加强战略合作。另外,他们呼吁进一步完善菜籽油期货系列品种的配套上市,如菜籽和菜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