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家发改委在5月中旬曾再度增发棉花进口配额110万吨,其中一般贸易80万吨,加工贸易30万吨。但是,进入到5月中下旬之后,已经越来越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到质量、价格合适的棉花。另外,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棉花消费结构调整,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内需启动也成为棉花价格上升的拉动力。因而,启动进口,增加有效供给,用市场的办法去解决需求问题才是当前的应对办法。”赵中华说。
“在需求稳中有增的背景下,现货行情对期货价格的推动仍是目前市场的主要动力。”新湖期货棉花分析师柳青分析说。以柳青的统计数据,今年年初,棉花期货价格对现货体现为升水,而这种升水的状况逐月缩减,到了5月中旬已表现为贴水;随后,期货价格贴水幅度逐月扩大,7月1日期货价格17234元,而代表现货价格的棉花328B价格已经达到18335元,期货价格比现货价格每吨低了1101元;到了7月13日,期货贴水进一步扩大到1736元;上周五郑州期货价格25299元,仍对现货保持贴水。也就是说,年初的棉花期货价格对远期价格走强已有了预期,并得到了后期走势的印证,很好地体现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随后,现货价格越走越强,期货价格反倒是被动跟随。
正如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环境。今年国内外包括棉花等商品价格的上涨因素同样复杂,其根本原因是供求关系,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是其上涨的直接推手,市场人士反复提到的低库存、气侯因素造成的减产以及上市期的推迟、国内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国际市场货币战带来的热钱涌动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波助澜。 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人以颇有些羡慕的口吻告诉记者说今年棉农的收益是“一年抵三年”,而棉农李德明“谦虚”地说“抵不上三年,能抵两年吧。”
李德明是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伊犁塔城地区沙湾县小捌管理区的种棉大户,种有2000多亩棉花和2000多亩打瓜。8月底记者站在李德明的棉田里问他今年的籽棉卖多少钱能让他满意时,他的回答是“7块钱以上(每公斤,下同),7块5就很高兴了。”而现在的籽棉收购价达到了11块钱,李德明最高卖到了11.5元,所以现在说起话来显得“超高兴”。
“今年的价格给棉农补贴了一下,但是气侯影响了产量,两相一抵,收入没有旁人想象得那么高。”李德明告诉记者,今年6月28号的一场冰雹把他的棉花产量“打”掉了不少,另外还有今年“天凉”,高温时间短,在棉花生长最需要“温暖”的6月份,高温时间只有20来天。这两个因素使李德明今年的棉花减产了不少。
其实,“天灾”影响的不仅是棉花的减产,还直接影响到今年新棉的上市。
“低温等气侯因素造成今年新棉上市期整整推迟了一个月,棉价的上涨和这个‘断档期’也不无关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协会高级顾问张闻民告诉记者,正常年景,新棉大量上市期棉价应该处于低位,但今年超乎寻常的是,在市场供应本来就偏紧的背景下,新棉上市推迟,造成了市场的“抢棉”现象。
一方面是减产,另一方面是种植以及“拾花”成本的提高。李德明举例说,比如尿素,以往每袋65元,今年涨到了80元。涨得更厉害的是“拾花”的工钱,往年“拾”一公斤一块二,今年竟达到了两块八。“如果今年的籽棉价格还是在7块钱的话,50%的棉农要赔钱。”李德明说。
李德明还告诉记者,从今年的价格看,明年肯定要扩大棉花的种植,“应该能扩种30%吧”——这是他和周围棉农商量后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