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产下降25%左右,四级棉成主体
笔者走访的数个棉花加工企业几乎均表示,由于10月份棉花上市期间突遭连续阴雨天气,使得棉株下面的大部分棉桃腐烂,而上层的棉桃光照缺乏,成熟度不够,因此,棉花单产和质量下降幅度较大。当地一家400型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德州的棉花单产要下降30%左右,正常年景籽棉单产在500-600斤/亩,好的时候能够达到每亩600斤以上,而今年平均水平在400斤/亩以下。郑商所衡水棉花交割库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今年注册的棉花仓单少、品级差,到目前为止注册的仓单远低于常年水平。据他了解,衡水周边地区的单产在400斤/亩左右,正常年份在500斤/亩以上。除此以外,棉花质量的下降幅度也很大。在与当地数位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中笔者获知,今年三级棉所占比重约30%,而往年的三级棉往往达到70%以上,甚至超过80%。综合来看,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单产下降幅度约25%左右,加之今年植棉面积下降15%左右,粗略计算,新年度棉花总产量减少幅度较大,且主体品级为四级棉,本年度产高等级棉将极为短缺。
二、棉价上涨,囤棉待售较为普遍
在笔者走访时了解到,由于市场预期棉花减产,当前三级籽棉收购价已涨至3.5-3.6元/斤,四级籽棉收购价也达到了3.4-3.5元/斤。以此计算,皮棉的加工成本在14200-14300元/吨。与此同时,皮棉与籽棉价格上涨势头较为明显。此外,由于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幅度较大,各市场主体普遍看涨,棉花加工企业更是积极收购,且普遍惜售。更何况,如果加工出来的皮棉立即投放市场,去除加工费用等成本之后,则存在200-300元/吨的亏损,因此,加工企业囤棉现象较往年更为严重。据了解,当前的销售量不足加工量的一半。对于资金和仓库压力问题,企业自有解决之道。较小的加工企业一般都是把皮棉就近存放到郑商所棉花交割仓库,通过质押仓单拿到银行的抵押贷款,然后再用于籽棉的加工生产。另据棉花加工企业介绍,德州地区农户的存棉量在60%以上,山东、河北部分地区棉农的存棉量也达到了50%-60%。加上通胀的强烈预期和与之配合的日益上涨的棉价,棉农和加工企业的惜售心理趋于严重。
三、国储棉资源剩余有限,市场供应趋紧
2008年国家共收购棉花272万吨,截至10月底第二批抛储结束,共出售2008年产棉花150.7万吨,2008年之前的储备棉数量为62.8万吨,当前国储棉不足200万吨。例如:郑商所衡水棉花交割库2008年收储结束共有10万吨左右的国储棉,截至当前已经抛售4.5万吨,尚有4万吨的出库计划,那么第三批抛储结束后,仅余1.5万吨左右的国储棉。笔者认为,在经济逐步恢复的阶段,加上前期国储棉资源消耗量较大,今后国内棉花市场供需缺口将扩大,后期棉市供应趋紧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四、下游纺织企业维持正常运营
考察过程中,笔者走访了数家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此类企业一般都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当前几乎全线开工,但即便如此,由于原料上涨幅度较大,而下游纺织品提价困难,所以利润微薄,仅仅是维持正常运营,而部分相对规模较小的纺织企业当前仍无法正常开工生产。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的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生产的主要原料皮棉的价格已较去年最低时上涨了30%以上,但纱线价格仅仅上涨了17%左右(原料成本占纱线售价的80%左右),产品售价远远跟不上原料上涨的步伐。目前,纺织企业的库存周期大多在1个月左右,以往在3个月左右,一些规模较小的纺织企业的库存周期则维持在15天左右。总体来看,企业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已实属不易,棉花下游生产已有所恢复,但由于利润较少,企业生产积极性并不高,仅仅是维持正常运营而已。
五、棉副产品价格对棉价形成较强支撑
据了解,当前内地棉区籽棉收购价在3.6-3.8元/斤,而棉籽价格已涨至1.5元/斤,较去年最低时价格上涨了100%;当前短绒价格在7000元/吨,而去年是3000元/吨,最低时一度跌至1000元/吨,常年则维持在2000-3000元/吨。整体来看,棉副产品价格的高涨对棉花价格具有较为牢靠的支撑作用。
六、籽棉价格相对较低,长期看涨棉价
由于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实施与逐年提高,从粮棉比较收益来看,农民种植棉花并无优势可言。按照目前的粮食价格水平,农民销售籽棉的价格在4元/斤左右才能达到平衡,而在棉价涨势较强的当前,全国籽棉的价格也只是在3.6元/斤左右。在走访的过程中,当地棉花企业也告诉笔者,籽棉价格至少要达到3.8元/斤以上才能保证棉花的种植面积不继续减少,在4元/斤以上时棉花种植面积才有可能增加。更何况在通胀预期的大环境下,包括人工费用等在内的种植成本的上涨已成为无需辩驳的事实。鉴于本年度棉花减产且质量下降严重,供需缺口将较去年扩大200万吨左右,加之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较小,所以棉花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很大。
综合笔者了解到的现货市场情况和现货企业观点,棉花价格还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郑棉1005合约的目标位在16000元/吨一带,而且,到了这一目标后,现货企业才有在期货市场抛货的意愿,其纯利润大约在1000元/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