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至今虽然不过20个年头,但充满生机与活力。农产品期货作为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帮助农民发现价格、帮助“三农”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正在日益体现。“三农”企业究竟能否利用期货市场做好套期保值?本报记者走访多家企业,试图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一探究竟。
⊙记者 钱晓涵 ○编辑 陈羽 颜剑
特殊的期货操作团队
两名职业操盘手,4个人的研究小组,两名统计人员;区区8个人的工作团队负责搜集和研究期货市场行情,提供每周期货行情研究报告,制定、执行期货交易计划。
如果这样的一个期货交易团队出现在深圳福田区某栋写字楼里,不会有任何人感到惊奇;但若出现在大别山北麓的安徽省六安市,则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更让人诧异的是,搭建起这个团队的人并不是私募大鳄,而是一家民营粮油企业的老板。
安徽省庆发集团始建于1986年,创始人姜一勇凭借柳编加工起家,现已逐渐成长为当地大型粮油加工企业。目前,庆发集团油菜籽日加工能力达1300吨,稻谷年加工能力50余万吨。
“熊市行情是粮油加工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企业需要通过期货交易来对冲这种难以控制的价格风险。”安徽省庆发粮油集团营销中心经理任勇告诉记者,在庆发,期货部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门了。
“以菜籽油加工为例,从收购菜籽、完成压榨、实现销售需要一个时间周期。近年来菜油现货价格波动很大,如果公司不通过期货市场及时锁定利润,很可能会出现重大亏损。”
任勇向记者列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2009年5月23日,庆发旗下菜籽油品牌“金田花”工厂拟收购3万吨菜籽。当时市场菜粕价格为1920元/吨,菜油价格7600元/吨,加工费240元/吨,政府补贴0.1元/斤。通过对基本面和期货市场的技术分析,庆发期货部认为菜籽价格中短线可能会出现下跌,因此需要做一个中线期货套保。
根据期货部门研究分析和工厂收购量,公司决定在期货市场以7600元/吨价格进行抛空。按照收购周期一个月15000吨菜籽量,折算菜油5000吨左右,抛空数量为3500吨,合计700手。为了资金加速周转,公司同时在现货市场以7500元/吨卖出1500吨。截至6月底,现货套保结束,15000吨菜籽实现盈利165万,既保证工厂盈利,又控制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庆发集团从一个藏在山沟沟里的小公司,逐渐成长为总资产超12亿元的大企业。近些年来,这支期货交易团队已日渐成为庆发集团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模仿对象:
外资企业和中粮
对于中国农业产业而言,期货是舶来品。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却并非外资企业的专利。事实上,像庆发这样能够灵活运用期货保值工具、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三农”企业在中国已渐成燎原之势。
在湖北省老河口,记者见到了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红星。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民营企业虽然资历尚浅,但对于期货保值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却与业界的老大哥们不相上下。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内油脂价格出现暴涨。2008年夏天油菜籽上市后,大部分菜油加工企业都认为菜籽油价格不会下跌,于是出现了油菜籽上市后的抢购浪潮,致使当年的菜籽收购价格一度飙升至3元/斤。
“当时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局面。”梁红星告诉记者,若不跟风抢购原料,公司将被迫出现停产;但若坚持采购原料,一旦后市油脂价格回归理性,高价采购的结果是公司会面临巨大的价跌价损失。
经过反复斟酌和权衡利弊,梁红星最终拍板决定,采购原料!与此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同等数量的菜籽油卖空保值。具体的做法是,奥星公司一边积极入市采购油菜籽,一边根据当天的原料收购数量,在期货市场上做空。整个6月份,奥星公司陆续在0809合约上卖出1000手期货合约(1手=5吨),平均价位为12400元/吨。
果然,2008年7月中旬开始,国内菜籽油期货、现货价格出现全面暴跌。菜油加工企业不再抢购菜籽,收购价格一降再降,急跌至1.6元/斤都乏人问津。因下跌幅度过大,现货企业开始惜售菜油,形成了菜籽油现货价格比期货价格高1000元/吨的严重倒挂局面。
梁红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8月开始一边积极卖掉现货,一边及时平掉0809合约1000手空单,最终期货平仓盈利1000万元,出售现货亏损约500万元,两者加总盈利500余万元。原料价格如此单边暴跌,企业最终还能实现盈利,若没有参与期货保值,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
“内地企业不缺经营,缺创新,尤其缺经营模式的创新。对于先进的经营模式,我们一直在学习,也一直在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来改变我们不合适的经营模式。对于期现结合的模式和点价模式,并不是我们创造的,但是我们是内地企业里比较早开始模仿应用的,我们学习的对象是益海嘉里和中粮。”
梁红星认为,面对种种不利条件,“三农”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并且利用好期货这一金融工具,弥补自身劣势,从而具备更强的前瞻性和风险抵御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亏损7000万到盈利5000万
相似的开头,相反的结局。
对于经历过2003/2004年度棉花大跌风暴的湖北银海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仁伦而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固然可怕,但银海已有足够的能力平安度过。“当年我们巨亏了7000万,但去年我们却盈利了5000万。”善用套期保值工具的银海俨然底气十足,吕仁伦告诉记者,公司去年通过提高籽棉收购价格向棉农返利近5000万元。“如果没有期货,我们公司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2003/2004棉花年度,棉价的大跌至今仍让业内人士心有余悸。当年,进口美棉的价格是17600元/吨,国内籽棉的收购价最高也达到了3.98元/斤(折合皮棉约19000元/吨),采购成本急速攀升。不少棉花加工商、纺织企业,甚至连银行都认为棉花价格后期还要上涨,有人大胆地预测棉价应该会冲刺20000元/吨的“天价”。
然而,市场总是难以预料的。从2004年5月份开始,全球棉价不断下跌,到了8月份,银海公司平均每吨棉花亏损了1000元,公司当年的总亏损达7000万元,公司一度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价格下跌的时候,我们只有一天天看着存货贬值。当时没有参与棉花期货,这种风险很难避免!”吕仁伦感慨道。
银海公司位于湖北省潜江市,是由过去的潜江市棉花公司改制而成的企业。出现如此巨额亏损对这家棉花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创。“当时我很迫切地想找到稳健经营的方式,也就是在那一年,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了。”
在学习套期保值的理论后,银海此后的生产模式大变,产品不再现货市场销售,而是100%的进入期货交割仓库。“银海的棉花在现货市场是买不到的。”吕仁伦告诉记者,公司每年7万吨的产量,全部制成期货仓单。“有意思的是,只要我们的货交到郑商所交割仓库里,就一定会有人来买走,这证明银海的品牌不会因为走期货这条销售渠道而有所弱化。”
在此之后,银海公司成立相应机构,组织力量从事期货业务,期货操盘手还要随时提供期市信息,来指导公司的籽棉收购和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
坚持套期保值理念不动摇的银海公司终于在2008年打了一个翻身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棉花价格一度从每吨1万6、1万7千跌至9000元,不少公司出现巨亏,但银海却因100%套期保值,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要利用好期货市场,一要把现货经营中的收购、加工等基础工作做到位;二要在灵活参与的同时坚持好套保原则;三还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保障保证金的安全。”吕仁伦如此概括了他的“期货经”。
资金瓶颈仍待突破
正如吕仁伦而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三农”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无异于纸上谈兵。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相比,“三农”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用于周转的流动资金原本就处于紧平衡状态,而期现套做往往又要比单做现货需要更多的资金。
多年以来,因担心后续资金跟不上而放弃期货套期保值操作的“三农”企业为数不少,资金已成为了制约三农企业大量参与套期保值的最大瓶颈。
“三农企业的特点是,利润率很低,因此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放贷给我们。”襄樊万宝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传奇对此深表遗憾,“实际上,大多数商业银行只看到三农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偏低,但没有发现企业的现金流都非常大,与我们合作,银行还是可以得到不错的回报的。”
话虽如此,现有情况下,“三农”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渠道,仍来自于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专项贷款。几年前,根据国家规定,农发行下发不允许在农发行有贷款的棉花企业参与期货交易通知,,这一至今仍未解除的“禁令”,将不少企业挡在了套期保值大门之外。
所幸的是,农发行的态度在去年悄然间开始发生变化。2009年,农发行在全国搞了10个套期保值试点工程,这似乎预示着执行多年的“禁令”有望消除。据了解,引起农发行总行态度有所松动的是农发行南方某分行。
2007年,重新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取消了信贷资金禁止进入期货市场的条款,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较早的受益者之一。
银丰公司主要贷款银行是湖北省农发行,湖北农发行在支持银丰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方面的具体做法是,与期货公司、棉企签订三方监管协议,保证贷款资金在交割后足额及时偿还。同时,湖北农发行还要求对公司的全部经营过程进行监管。
近年来,由于银丰公司严格在购销环节买卖数量均等,销定了利润,公司连年盈利,能够按时归还全部贷款,湖北农发行也愿意多贷款,从而形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存贷的良性循环,这为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搭建了更好的资金平台。
“只有彻底解决资金问题,才能让三农企业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套期保值。”韩传奇表示。
资金瓶颈仍待突破
正如吕仁伦而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三农”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无异于纸上谈兵。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相比,“三农”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用于周转的流动资金原本就处于紧平衡状态,而期现套做往往又要比单做现货需要更多的资金。
多年以来,因担心后续资金跟不上而放弃期货套期保值操作的“三农”企业为数不少,资金已成为了制约三农企业大量参与套期保值的最大瓶颈。
“三农企业的特点是,利润率很低,因此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放贷给我们。”襄樊万宝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传奇对此深表遗憾,“实际上,大多数商业银行只看到三农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偏低,但没有发现企业的现金流都非常大,与我们合作,银行还是可以得到不错的回报的。”
话虽如此,现有情况下,“三农”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渠道,仍来自于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专项贷款。几年前,根据国家规定,农发行下发不允许在农发行有贷款的棉花企业参与期货交易通知,,这一至今仍未解除的“禁令”,将不少企业挡在了套期保值大门之外。
所幸的是,农发行的态度在去年悄然间开始发生变化。2009年,农发行在全国搞了10个套期保值试点工程,这似乎预示着执行多年的“禁令”有望消除。据了解,引起农发行总行态度有所松动的是农发行南方某分行。
2007年,重新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取消了信贷资金禁止进入期货市场的条款,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较早的受益者之一。
银丰公司主要贷款银行是湖北省农发行,湖北农发行在支持银丰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方面的具体做法是,与期货公司、棉企签订三方监管协议,保证贷款资金在交割后足额及时偿还。同时,湖北农发行还要求对公司的全部经营过程进行监管。
近年来,由于银丰公司严格在购销环节买卖数量均等,销定了利润,公司连年盈利,能够按时归还全部贷款,湖北农发行也愿意多贷款,从而形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存贷的良性循环,这为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搭建了更好的资金平台。
“只有彻底解决资金问题,才能让三农企业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套期保值。”韩传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