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价格逐日回升 品牌食用油降价显尴尬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8-07
     作为食用油“老大哥”金龙鱼在上月对外宣称其价格呈15%的幅度下滑,而接踵而来的是,不少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也都纷纷在市场上打出“促销牌”。

    事实上,产品价格的定位,更多还是依照原材料价格的浮动而进行调整,往往滞后于生产的零售环节也仅是最后一个环节。昨日,记者从位于麻涌的国字号粮油企业中获悉,大豆原材价格已于上周开始回升,因此,目前市面上的各类品牌食用油价格下降,显得异常“尴尬”。

    金龙鱼“引领市场”却显被动

    今年6月中旬前后,以金龙鱼、福临门为首的多个品牌食用油纷纷在各大卖场打出“特价促销”的广告,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下降,生产商成本降低。其中,金龙鱼产品更是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从“领涨者”到“领降者”的角色转变。

    中粮新沙粮油工业(东莞)有限公司的小包装销售部经理张友帆认为,当前小包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而金龙鱼这个原本在市场中扮演“龙头老大”角色的品牌,却因降价后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其处于被动位置。“所谓船大难调头,可能就是金龙鱼当前面临的处境。”

    但反观原料价格的动向,金龙鱼选择降价也是有根据的。在过去的两个月内,食用油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油脂市场价格报告显示,四级豆油6月16日出厂价格约为7400元/吨,7月13日约为6550元/吨,下降了850元/吨,降幅为11.5%。

    原料价格上周“平稳”回升

    “原料价格现在回升了,所以我们的产品暂时还没有降价。”张友帆向记者介绍,上周开始,大豆油的原料大豆已逐渐开始回升,而这一现象对于当前因成本下降而“促销”产品制造商来说,带来不小的冲击。

    可见,原料价格的逐日回升,让不少小包装食用油的产品利润逐渐缩小,甚至对于一些降幅较大的产品来说,卖得越多自然也就亏得越多。

    中粮粮油的小包装主要经营香谷坊、福临门两个品牌,其中,福临门目前在各大卖场开展促销活动降幅较大,但其自主开发经营的品牌小包装香谷坊产品则尚未出现价格下调。“上半年国内大豆进口数量较多,所以价格很难调控,但相对来说,现在回升也属于正常。”张友帆说,原料价格波动于前两年相比,还算较为平稳,“2007年时原料出现暴涨,2008年又紧接着暴跌,很多小型的粮油企业都在动荡中倒闭了。”

    中国大豆60%靠进口

    据张友帆介绍,当前中国的大豆60%是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并且由期货商从中操盘,导致很难把握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走向,食用油制造商们则只能根据买进价格制定成品食用油的售卖价格。

    由于中国大豆基本靠进口,海运及石油价格也成了影响食用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去年开始,每条航线的海运价格基本都在下降,这样也降低了中国食用油的制造成本。尤其对于东莞来说,由于靠近港口,海运之后的第二次陆路运输成本很低,其制造成本也要低于内地。”张友帆说。

    餐饮油成市场新热点

    在高成本的压力下,中国食用油企业正寻找“破局”之路。据张友帆介绍,目前中粮正在重点发展餐饮油这一市场新热点。“所谓餐饮油,就是专门供给餐馆、酒店、企业食堂等大宗用油对象的一种油。一个复合膜里面就可以装几十斤食用油。”张解释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主要还是小包装油,其包装成本相当昂贵。据一知情人士透露,仅是包装费用,就可以占到总成本的近5%。

    张友帆说,目前这一块市场增长非常快,尤其是东莞一些工厂,受金融危机亟须降低成本,餐饮油成了他们在小包装油和散装油之间的“折中”选择。

    【市场调查】

    零售卖场食用油价格约降两成

    记者昨日从广东东莞多家超市及厂家了解到,食用油的价格开始新一轮的“跳水”,平均降幅接近两成,最高可达到四成。多家品牌食用油也卷入了这一波降价浪潮,创下新低。其中,东莞本土鸿禧牌花生油的永益食品厂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四瓶5升装花生油批发价是173元,比过去降了约20%多。

    在家乐福、百佳等超市,许多品牌食用油都被放到“促销推广”区。在东城百佳超市内,长寿花金胚玉米油从原价37.8元降到29.9元,金龙鱼5升装玉米油虽仍维持65.9元,但赠送400毫升玉米油,椰树牌4升装调和油价格下调了7.9元;在东城家乐福,金龙鱼900毫升装的玉米油每瓶劲减近8元,降幅达42%,金龙鱼橄榄食用油价格降了25元,另外再附送一瓶900毫升调和油。

    在此波降价中,调和油显得特别明显。在家乐福,购买60.9元的5升装多力葵花调赠送400毫升的葵花籽油,鸿禧食用调和油原价是48.9元,现价为45.5元,福临门天谷5升装调和油从原价60.9元跌至到48.9元。

    对于这次的油价下降浪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销售环节滞后于生产,所以较多零售卖场现正低价销售的产品仍属于低价原料时生产的产品,并不代表整体市场价格降幅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