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菜籽菜油 » 正文

看收储进行 话棉花市场的“冷”与“热”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2-17  
     自10月21日,2008年度棉花收储工作正式启动,至今已近两个月。截至12月15日,累计成交达107.81万吨。还有10余万吨,122万吨的收储计划即告完成。上周,各财经专业媒体纷纷发布消息,确信无疑地称,国家发改委拟定的继续收储150万吨的计划已获国务院批复,价格仍坚挺在12600元/吨。如果消息确实,表明国家将2008年度棉花收储进行到底的决心已定。作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整体措施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此次规模空前的连续棉花收储,力度之大、密度之紧、时间之急是罕见的,侧面也反映了国内棉花市场面临的巨大压力,非如此不足以保护棉农、提振信心、稳定市场。

    一、收储的目的

    回答再简单不过,身处市场中心的棉农、棉花企业没有哪个认为收储是意外和多余之举。至于诸如保护棉农利益、保持国内棉花市场稳定、防止棉价大幅下跌等等支持收储的理由,部门官员和各路专家解说得已经再透彻不过,目的和意义也是相当重大。对于收储的举措,千千万万的棉农和广大棉企自然是热烈拥护的。

    二、收储的效果

    2008棉花年度收储启动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收储的具体操作单位和基层棉企、广大棉农都倾注了自己的努力。但到目前为止,收储效果如何,存在很大争议,分歧很多,短期能看到一些,有积极肯定的,有大力叫好的,也有批评指责的。就棉农而言,意见集中在棉花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棉花收购价格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卖棉收入抵不上成本支出;认为收储拉动收购价格作用不显著,与预期有较大差距,收益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打击积极性。棉企情况较为复杂:小包棉企业被拒之门外,想参与但没有资格,干着急没办法。大包棉企业成为唯一有资格参与收储的企业,而国内经过大包型加工设备改造的企业总数在1300家左右。此次参与申报公检的企业数量随着收储进度不断增加,迄今已超过1100家,申报公检棉花数量227.63万吨。在当前的棉花市场形势下,收储带给大包棉企业实实在在的利好。此外,还有一些中间环节的棉花商,前期参与竞卖,为其他企业做代理。可是有些中间商竟然以代理为手段牟取不正当的代理费收入,经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对参与竞卖企业的主体资格进行规范整理,如今这种行为被严格杜绝。

    所有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处境各不相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是很正常的。但要区分哪些呼声是建设性和有益的,是希望收储政策和措施得到更好的执行,让更多的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得到政策保护。哪些则属于混水摸鱼,混淆视听,目的是搅乱市场,为一些人捞取利益开方便之门,让一些利益集团钻政策的空子,得到他们不该得到的利益。关于收储竞卖中的操作方法规程是否完全得当,能否完美体现公平和效率,客观地讲由于收储中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事前有些估计为足,但已能得到及时改进。至于已经暴露出的收储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在随后的收储工作实践中加以改进。总之,不管不同的声音怎么样,这个声音发自哪里,有一点是大家应该看到的,即收储以来,棉花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下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回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收储工作带来的不能否认的积极结果。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如此大的收储数量和如此高的收储价格一直在支撑,从棉花生产源头到棉花销售各个环节受到的影响恐怕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各方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看待特殊市场环境下的收储特殊举措,更多的可能要站在长远角度,通过今后的市场运行和调控实效来验证。

    三、收储后棉花市场表现

    因为眼界局限和工作水平,从了解和观察到的市场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收储后,国内棉花市场从价格和参与群体上分化成两个市场,界限逐渐清晰。一个是1000多家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参与的“政策棉收储市”,一个是小包型企业和小部分未交储大包棉企业苦心经营的“现货棉销售市”。“两个市场”的区别在于最终销售价格和销售对象。收储是把棉花卖给国家, 328级价格12600元/吨托底;商品棉销售是把棉花销给纺织用户端,328级价格不到11000元/吨的水平。收储价格是一条静止不动的线,也就是我们以为的国家认同的价格底限,不受市场任何人左右。市场价格是运行在收储价格下方一条游动的线,随着市场变化而天天变动。在此情况下,作为一家大包型棉花企业,在通过竞卖交储,还是现货市场销售之间做什么样的选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两个市场” 孰轻孰重,企业很现实。集中全部精力在竞卖交储棉花上,想方设法、竭尽全力把棉花交到国家的储备库中成了几乎所有大包型企业的当务之急。

    国家原本收储目的之一,是希望把大大超出纺织市场消费能力的棉花储存起来,通过收储带动市场价格线向收储价格线靠拢,防止棉价的大幅下跌,最终还是由棉花企业通过市场来销售棉花,而不是由国家来决定棉花市场走向。让国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有背于市场经济原则。第三轮再增储150万吨棉花的步骤,对打破“两个市场”的对峙局面,拉动现货市场销售能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存在的“两个市场”只是本年度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将会逐步演变而消失。

    决定棉花市场走向好坏的因素在纺织消费。只有纺织行业产销得到改善,需求出现恢复增长,价格的接受能力提高,棉花市场才有转暖的可能。目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国内纺织外销不见好转,内需拉动效果还不明显,纺织行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在此形势下,国内棉花供需缺口和价格转折时点何时出现,市场价格与收储价格接轨需要多少时日,很难有确定的时间表。而另一方面,150万吨收储数量如果全部成为现实,几轮收储下来,国内35—40%的棉花退出流通,新疆地区大部分高等级棉入库封存,有可能在国内现货市场形成数量和结构缺口。因此,随着收储的进行,纺织产销形势和棉花市场供需情况在不断变化,如果市场和价格出现转机,国家有可能采取措施控制收储节奏,并提前做好抛售储备、调剂供应余缺、调节市场价格的准备,这些都要根据收储进展和市场动态情况予以密切关注。

    二是怎么看收储的“手”对的市场干预。本年度出台的各项收储政策,在自上而下经过了棉花市场形形色色的中间商、加工厂之后,调控的效应为什么在棉农那里打了折扣?如果按12600元/吨的价格测算,收储以后好的情况是,棉花收购价格显著回升,棉花现货市场价格稳定,棉花企业和棉农双受益;次之,则应是先保棉农收益,棉花企业有合理利润。而目前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是交储的大包棉企业有比较好的收益,农民收益相对较差。这里的问题与前面提到的“两个市场”有关。小包棉企业在收储门槛之外,这些企业收购和加工能力庞大,但它们只能按照卖出的现货市场价格随行就市组织收购,收购价格可想而知。而那些能交储棉花的大包棉企业也是按照与小包棉企业一样的收购价格从棉农手里收购棉花,再按收储价格交售给国家,这样的收益帐应该不难算了。再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小包棉与大包棉企业都能参与收储,那市场和棉农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应该不是目前这种情况。这里不是呵责那些大包棉企业,或对收储政策有什么怀疑,虽然国家有很好的收储政策,但具体到实际收购工作中,我们却没有任何理由和办法要求走市场化经营之路的大包棉企业以高于小包型企业的价格从棉农手里收购棉花,政策在收购环节的社会责任落实不到大包棉企业身上。本年度大包棉企业既能享受到政策好处,又追求到了市场利益最大化,二者兼得。

    新年度,棉花开秤价格走低,棉农一受成本费用上升之苦,二受收购中降价减收之苦,影响首当其冲,有怨气不是没有道理。在当前还不规范的棉花流通市场中,中储棉公司,角色是国家大仓库的保管员,不能直接参与到棉花收购环节,职能是按照国家确定的价格,买进棉花企业加工好的棉花,干预市场的方法简单;曾经的供销社棉花企业在改革中分化重组、职能削弱,失去贷款和购销方面的特殊政策照顾,担当起维护棉花市场稳定的主渠道力不从心;这就让改革后新生的市场力量,占据了流通主导地位,但这些企业注重更多的是经营效益。因此,就不难理解在国家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充分的情况下,要达到预期的调控的效果为什么难度依然那么大。症结就在于国家在棉花流通环节缺乏一个得力的调控载体,不能把调控之手直接指向棉农,指向棉花收购市场,造成当前“两个市场”下,反差尤其明显。

    当然,规范棉花市场不是随便说说,或通过一两次收储就能解决得了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本年度国家有关部门之所以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坚持只收储公检的大包型棉花,也是痛下壮士断腕的决心,向行业发出信号,用政策之手推动质检体制改革,加快小包棉企业自行淘汰速度,为大包棉企业取代小包棉企业铺平道路,使质检体制改革目标能早日如期完成,以期彻底根治国内棉花流通秩序混乱的局面。长痛不如短痛,未必是件坏事,希望借助本年度的收储会为今后棉花市场的规范打下基础。

    三是收储操作和规程在实践中趋于完善。收储以来,有资格参与竞卖的企业从性质和数量上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前期,在交易市场参与竞卖的有包括中间流通商、纺织企业、大包棉企业、小包棉企业等在内的各类企业,允许交易商为不具有交易资格的大包棉企业从事代理业务,一家交易商可以代理多家企业,同时一家企业可以委托多家企业代理。在收储工作进行中,出现个别企业钻制度的空子,买卖竞卖入储“指标”的行为,有的交储企业更是收购小包改为大包、偷换送检棉样、修改检验证书等,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随着国家收储棉花对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闻媒体、各级棉花协会和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不断加大政策宣传、交易培训工作力度,有越来越多的大包棉企业已不再等待观望,他们积极了解政策,熟悉交易业务,选择主动参与到竞卖交储工作中来。中储棉总公司和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根据企业的反应和国家调控的需要,对收储竞卖规则做了适时的修改和完善,对交易代理资格和合同签订做了严格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大包棉企业直接参与收储竞卖。目前,参与竞卖交储的企业严格限定在两部分,一是办理了交易资格的大包棉企业,可以直接参与竞卖,二是与大包棉企业建立了一对一代理关系具有资格的交易商。直接参与竞卖的大包棉企业占到大多数。这些做法体现了竞卖交储的公开、公正、公平,受到了大包棉企业的欢迎。

    从国家通过竞卖方式轮入和轮出储备棉以来,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以往收储价格的确定采取的是与市场价格基本相同或略高于市场价格,通过向下竞卖方式,报价低者成交。而此次是以高于市场价格的固定价格竞卖,先报先得,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这种方式之初考虑到保护棉农,防止棉花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各种原因有所偏离,值得进一步商榷。

    此外,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个别公司大量在现货市场买进经过公检后的大包棉,屯集库存,目的一是想蒙混过关,在为代理企业入库交储棉花中,把这些棉花混入其中;二是藉此为由,向国家提出以分配指标方式入储棉花,改变现有的的竞卖入储方式。这些想法如果成为现实,将损害其他参与竞卖交储的大包棉企业的利益,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应该值得注意。笔者认为,既使大包棉企业也参与指标分配,每个企业情况千差万别,是按照加工能力分配,还是按照申报公检数量分配,还是年度收购量分配,如何做到合理公平、公开透明,需要仔细斟酌。

    四、从收储工作想到的

    适时轮入和轮出储备棉是国家调控棉花市场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实践,国家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纤检部门为检验主体,中国储备棉总公司为承储主体,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交易主体,既独立公开,又相互衔接的收储运作机制。下一步,应在总结通过竞卖竞买方式轮入和轮出储备棉工作的成熟经验基础上,继续在政策制订、制度安排、具体执行、信息披露、检查监督、责任追究上不断完善和规范,建立健全配套的法规制度。要把收储工作与棉花生产、市场管理、质量监督、棉花信贷、进口配额发放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形成由发改发牵头,财政、农业、供销社、质检、农发行、工商、中储棉总公司、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和单位的协调与配合,认真研究棉花市场运行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准确把握调控方式、力度和节奏,切实把政策制订完善好、执行落实好,效应发挥好。

    在做好当前棉花入库工作的同时,本年度还有150万吨的收储任务有待完成。为此,应着手成立由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储棉联合领导和检查组,密切配合,合理分工,落实责任,深入到收储一线,重点检查收储政策执行情况、竞卖交易成交情况、合同签订执行情况、已入储棉花的质量、数量情况。加强对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参与竞卖交易环节工作人员、以及派驻入库的中储棉公司、中纤局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严厉查处和打击扰乱收储工作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解决交储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收储工作的正常进行。

    对于本年度的收储工作,行业中的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储如“实行国储棉复检制度和国储棉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一票否决制度,如果发现某家企业入储的国储棉不符合国储要求,严格按国储棉的交易办法对其加重处罚,取消其已成交的合同,没收非法所得,并终身取消其今后参与国储棉交易的资格;对负责入库管理验收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终身负责制,如果其经手的入库棉花出现质量问题,应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棉花收储为2008棉花年度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如果假以时日,我们再回头看2008棉花年度的收储历程和其中的波波折折,一定还会有更多感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