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菜籽菜油 » 正文

价格倒挂凸显巨大亏损风险 棉花产业面临大滑坡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1-25  
     受全球经济下滑和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阻等影响,我国棉纺产品价格最近一段时期持续走低,并进一步传导到棉花加工、收购、生产环节,形成产业链一系列价格倒挂,全行业面临大滑坡。

    湖北省棉花协会副秘书长张建源等专家建议,尽管与粮食、油料等作物相比,棉花的地位不能相提并论,但同样面临着安全问题。目前,国外一些大棉商通过合资等渠道慢慢已进入我国棉花收购加工领域,市场价格面临被国外财团左右的风险。我国应汲取粮食、油料等作物的教训,完善棉花产业相关政策,稳定棉花市场,避免棉花产业出现大起大落。

    减产又跌价棉农入不敷出 价格坐“滑梯”棉企亏损严重

    10月中下旬,正值棉花采收高峰期,记者在全国著名的棉产区江汉平原采访发现,今年这里的棉种植成本大幅增加,产量大幅下降,而棉花收购价格却不涨反跌,棉农辛辛苦苦忙一年,大都不赚反赔,纷纷观望惜售;而棉花收购企业的收购成本已高于其市场售价,面临严重亏损,收购加工企业收得越多亏得越多,纷纷慎收或停收,叫苦不迭。

    地处江汉平原的天门市、潜江市,是全国第一批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市,两市棉花年产量都曾突破100万担,棉花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在今年8月中下旬棉花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天门曾连续两次遭受低温连雨天气,棉花产量平均下降20%以上,多的达40%。而今年农资价格大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棉农投入猛增。但棉花减产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价格上涨,相反棉花收购价格大大低于去年,棉农两头遭受挤压。

    天门市岳口镇张越村村民余首臣是远近闻名的种棉能手,今年种了8亩棉花。他说,今年遭了天灾,村里籽棉亩产平均只有300多斤,多的只有400多斤,比去年的五六百斤少了一截。而今年农资的涨价幅度惊人,有的价格翻了一番,他每亩投入成本超过800元,比去年平均多投入两三百元。

    他算了一笔账,今年一斤棉花收购价格最高只有2.70元,不算投工投劳,每亩还有二三百元收入;算上每亩30多个投工的话,就赔了。村里一般棉农比他产量低,赔的更多。棉农也不愿意怎么卖。

    潜江市棉花收购加工产业较完善,今年棉花收购价比周边的天门、仙桃每斤高出一毛多,但棉农还是要赔钱。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黄永铭说,根据今年棉花种植投入的平均水平,按亩产400斤籽棉测算,当收购价格达到每斤3.00元时,计农村最廉价劳动力成本方可大致保本;只有每斤籽棉高于3.4元才能赚钱。而今年潜江籽棉最高收购均价仅2.78元/斤,相差甚远。

    受此影响,今年湖北全省棉花普遍减产。据湖北省农业厅调查,全省单产籽棉仅为320斤/亩,比去年同期减少90斤,减幅达21%。而全省棉花的收购价格却一路走低,开秤价基本上就是最高价。10月下旬时,天门、潜江两地收购均价最高为每斤2.78元,低的只有2.40元左右,而去年均价达2.95元。

    棉花收购企业对棉花价格也不满意,其销价已低于收购成本,形成倒挂,很难再提高收购价格。位于天门市的昌丰棉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水平说,今年棉花市场行情不好,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出口普遍受阻,沿海棉纺企业大量倒闭,棉花需求不旺。天门市今年棉花收购直到9月28日才开秤,比往年推迟了近一个月。目前,公司仅收购皮棉10万担左右,不足去年收购量的一半。

    湖北银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总经理吕仁伦说,今年感觉棉花收购可能是建国以来最难的。吕仁伦说,为了收到棉花,公司不得不冒着风险将农发行给的每斤2.60元的指导价,提高到2.78元的均价。按这一价位,公司每收购1吨皮棉就亏损1300元,收得越多亏得越多,是收也不行,不收也不行,陷入了两难。

    同样,农发行也是陷入了“放贷不行,不放贷也不行”的窘境。农发行潜江市分行行长许良东说,为控制资金风险,今年农发行实行了贷款上线和收购价格警戒线 “双线”政策,制定了每斤2.60元棉花收购指导价。然而,即使按这一价格收购,企业的收购成本也达1.15万元/吨(皮棉),再加上财务、加工、运输、保管成本,以及每吨200元的利润,售价需达1.29万元/吨。而目前市场价格为1.22万元/吨左右,刨去利润,每吨净亏500元。象银海公司,按2.75元的收购价计算,只有销价达到1.3347万元/吨才能保本,目前都是亏损收购。

    据农发行湖北分行统计,截至10月20日,农发行支持收棉企业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资金19.7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278.77万担,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36亿元和529万担。 

    产业凸显亏损风险 棉花稳定面临挑战

    棉花产业涉及到种植、收储、纺织、印染及服装等多个环节,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庞大,且是我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专家表示,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和复杂的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棉花产业出现一系列价格倒挂,凸显了巨大亏损风险,将对棉花市场稳定和明年棉花生产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价格倒挂导致一部分收购企业慎收直至停收,但仍有一部分收购企业还在维持收购,甚至在以略微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赌”棉花价格回升的心态较浓,寄希望于棉花市场价格能够止跌回升。

    潜江市熊口农场所属的江汉棉纺厂,自有资金雄厚,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收棉花。由于没有贷款利息负担,前期收购均价每斤达2.95元。10月18日开始,工厂开始将收购价降为每斤2.8元。尽管如此,这一价格仍高于周边地区,每天吸引农场和周边棉农在工厂收购现场排起了售棉长队。

    厂长曾祥华说,目前,国际棉花价格已跌至8400元/吨,进口中国到岸价也仅为9500元/吨左右,大大低于国内棉花收购成本。他们之所以继续收购,主要是想“赌”棉花市场价格止跌回升。

    农发行潜江市分行行长许良东提醒说,这种心态蕴藏了巨大亏损风险。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没有结束,再加上国际棉花供求的影响,未来棉花市场的走势是雾里看花,谁也说不清。湖北银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历史上就曾吃过这方面的亏而一蹶不振,陷入巨额亏损,几年后才恢复元气,为控制风险,他们不得不加强对使用农发行政策资金收购棉花的企业的监督,严防企业高于指导价收购棉花。

    棉花收购企业困难重重,而棉农今年的入不敷出,也必将对明年棉花种植产生不利影响,棉花种植面积面临萎缩,市场稳定面临挑战。潜江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黄永铭说,由于去年种棉效益好,今年棉农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全市植棉面积首次突破50万亩。原本指望今年丰收,今年却逢棉花减产又跌价,棉农损失惨重。明年潜江市乃至全省的棉花种植面积将出现大的萎缩,产量将大幅下滑。

    天门市农业局局长万扩军认为,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业优势区之一,作为湖北省最大的产棉县市,“棉花兴,天门兴”,棉花种植效益太低,对稳定棉花生产和当地农民增收都不利。

    避免产业大起大落 相关政策亟待完善

    专家称,我国棉纺产业比重大,棉花需求量也大,1/3左右要靠进口。棉价的暴涨暴跌不仅影响到棉花种植面积、产量的稳定,而且影响棉纺全行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遏制当前棉花产业下滑势头,稳定棉花生产和市场供应,稳定价格,避免产业出现大起大落。

    第一、完善棉花保险、补贴等相关政策。万扩军说,有关部门要象水稻一样,对棉花保险进行试点,建立完善棉花保险制度,提高棉农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同时,建议在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对棉花生产也进行“综合补贴”,提高补贴标准,冲抵农资涨价等带来的市场风险;并针对当前良种繁杂,供应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良种繁育工作,集中资金主推优良当家品种。

    第二、完善收购定价机制,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记者调查了解,目前我国棉花的定价权并没有完全放开,发挥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农发行负责制定棉花收购的指导价。出于对国家资金安全的考虑,目前农发行定的是2.60元/斤的指导价。

    湖北银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吕仁伦说,这一价格偏低,没有按照市场原则,以成本定价,企业根本收不到棉花。建议国家成立专班,对棉花生产进行全面调查测算,象粮食一样,对棉花也制定最低保护价,国家补贴差价,切实保护棉农利益。据测算,全国一年棉花产量670万吨(约1.3亿担皮棉)左右,折合籽棉约180亿公斤,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测算,每公斤补贴0.8元就可达到去年的水平,全国只需资金150亿元左右。

    第三、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吕仁伦说,我国棉花市场放开后,企业一涌而上,门槛低,目前全国有小轧花厂18000家,小的厂一年只轧花四五百吨,规模小,市场棉花少了纷纷抢收,棉花多了反而不愿收,价格暴涨暴跌;再加上缺少规模企业,在国际市场没有发言权,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棉花收购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棉花储备和稳定市场价格能力,促进优胜劣汰。

    第四、加强棉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田水利尤其是小水利“吃老本”问题;适度土地流转,组建棉花专业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种植水平和规模效益等,也是基层农业部门和有关专家呼吁引起重视的重要内容。

    第五、加强科技攻关,解决棉花产业投工投劳过多等问题,提高棉花生产效益。据万扩军介绍,在大宗农产品中,棉花是劳动力密集性农业,每亩棉田的人工投入在20个以上,精耕细作的话要超过30个。要在种子培养,人工栽培、棉花采摘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提高产量,减少人工投入,加大机械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棉花生产成本,增加棉花产出效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