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点 » 正文

棉花:国储收购应让农民真正受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1-25  
     昨日,市场预期国家将在前期收储122万吨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棉花收储数量,以保护农民利益。而到昨日,国家已累计收储棉花56万余吨,占前期计划的46%。市场之所以有这种预期,可能与棉花行业呼吁加大收储力度有关。

    背后的原因,是目前国家收储行为并未使棉花及籽棉的价格回归。据中国棉花行业协会的调查,目前,籽棉的收购价格在籽棉仅2.2元-2.4元/斤左右,甚至低于2.00元/斤,而今年籽棉的成本在2.6元-2.7元/斤左右。同时,据中国棉花协会棉花预警系统监测,目前全国90%的棉花已采摘,进度同比增长2%,而交售量仅占采摘量的33%,进度同比下降24%,已形成"卖棉难"的局面。

    针对这样的局面,棉花业内的对策之一是增加国储收购力度,即增加收储数量。问题是,这样做能不能使籽棉的价格回归理性,并保护棉农利益?从目前收储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愿望可能不能很好地实现。

    主要原因还出在棉花的需求上。目前,国内纺织业正面临历史困境。今年1-10月,全国纱产量累计为1782万吨,同比增长9.2%,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9个百分点。据海关快报统计,今年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37亿美元,同比增长8.6%,增幅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纺织业服装业的这种变化严重影响了棉花的需求。因此,尽管有国家收储,但棉价并未回升,甚至在收储后还下跌,只是最近跌至近1万元/吨后价格企稳。

    但值得注意的是,收储反倒使一些棉花企业受益。国家确定的棉花收储价为12600元/吨,目前市场价在10500元/吨左右,棉花贸易商从市场上收购棉花转手卖给国储就能获得巨大价差。而据业内透露,收储刚开始时,一些企业趁机消化了棉花库存。甚至某些特殊群体还利用当前疲弱市场环境,刻意压低对棉农的收购价从中获利。

    而上述收储价和市场价之间巨大的价差也容易滋生灰色空间。即便表面上看来公平、公正的国储棉收购,其过程照样是花样百出。上周,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紧急公告,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储备棉交易系统,对同一家交易商每10秒内只接受一次报单作为有效报单,下一个报单必须在上一个成交报单10秒后发出才能有效。中储棉对此解释为,"减少因网络线路速度和计算机性能差异等对不同交易商的成交造成的影响,让所有参与收储交易的交易商获得相对均等的成交机会"。但从中看来,市场上流传的某些贸易商雇佣大批人员在网吧中刷竞拍网站的说法,却并未空穴来风。而上述动歪脑筋,钻规则漏洞的情况尚能理解,但在目前2000元/吨价差的利诱下,难免不排除某些铤而走险,违规操作的寻租行为。业内透露,还有些企业在收储竞拍时多报数量,然后将多余的指标倒手转卖渔利。

    我们必须看到,与需求下滑相比,收储即使再增加100万吨,也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有效抬升棉花市场价格。但籽棉远低于成本价,对棉农的伤害显而易见,很多棉农表示,明年将减少棉花种植面积。

    国储收购,本是支农、惠农的政策,如果不能使棉农受益,我们就要考虑调整政策,使保护棉农利益的愿望很好地实现。对此,有专家建议加大对棉农的保护力度,一是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实现补贴全国覆盖,且直接发放给棉农;二是对棉农实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三是探索实行棉花最低保护价和目标价格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是不是认真研究一下这些建议,而不是仓促提高收储数量?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