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季,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之后不断扩散到欧洲、亚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的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向新的方向转变,如果说次贷危机的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的经济危机,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具有颠覆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它对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从目前来看,华尔街风暴的后续效应正在全球蔓延,经济衰退的阴影已经笼罩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上空,而这一片低迷已经开始影响依存国际市场而生的中国出口企业,国内纺织行业将难逃一劫。
一、次贷危机的概念、产生、发展及演变
次级贷款
次贷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放贷机构之所以愿意为这些人发放贷款,是因为次贷利率通常远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回报较高。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而放出这些贷款的机构为了资金尽早回笼,于是就把这些贷款打包,发行债券,类似地,次贷的债券利率当然也肯定比优贷的债券利率要高。因为回报高,这些债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其他基金的青睐。
次贷危机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救市手段有:注资、降息和企业股权国有化等。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从而导致抵押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基金等机构破产或倒闭,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二、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股市、汇市、期市大幅下跌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美国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消费增长脱节。另外,欧美国家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国,其经济下滑导致的消费下降,从而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由于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也相应下降。
四、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凸现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都有可能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并可能拉长调整周期。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出口增速下降,经济逐步走缓,资本大量外流。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由之前的4.1%和3.9%调低至3.9%和3.0%。
美国:据海外媒体调查显示,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制造业报告和零售销售等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仍在进一步恶化。美国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就业人数减少159,000人,为2003年3月以来最大月度降幅,表明美国经济仍在进一步恶化。数据还显示,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9月制造业活动继续萎缩。而此前公布的8月份耐用品定单也有减少。同时,美国8月零售销售下降0.3%,7月下降0.5%。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在7月下降0.5%之后,8月无明显变化。房产业数据也依旧疲软,抵押贷款申请大幅减少,房屋价格继续下跌。此外,9月份美国零售销售出乎市场预期的大幅下降1.2%,为三年来最差,并且连续三个月下滑;同比下降1%,为02年首次下滑,这是经济滑向衰退的又一个明显信号。数据显示,美国10月NAHB房价指数下跌3点至14,创历史最低水平,9月为17;9月工业产出月率下降2.8%,为1974年以来最大降幅。美国截至10月17日当周ECRI领先指标跌至114的七年低点,同期领先指标年率化的增长率滑至负19.3%,触及33年低位,显示经济处于严重衰退。
欧洲:欧元区经济比美国更危险。以德国为例,由于出口所占比重太大,对实体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制造业订单下滑,德国经济部预测,德国连续四年的经济增长将在全球危机中停止,今年德国的GDP将增长1.7%,明年的增长率将放缓至0.2%,而此前的预期增幅为1.2%。英国衰退迹象比比皆是。上周五公布的英国经济数据显示,该国第三季度GDP环比下降0.5%,为16年来首现负增长:9月以来的这三个月可能是英国自199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季度经济下滑。回溯二季度,英国的GDP就出现零增长的窘境,在三季度更为恶劣的经济数据公布后,英国全国上下都在担心,经济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造成经济严重下滑的主要因素在于服务业产出增速大幅下滑。三季度,占英国GDP近三分之二的服务业的产出的季度环比增速下降了0.4%,为1990年以来最大的降幅。
中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全面浮现,在持续8年的高速成长后,今年第三季经济增长率低于10%,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过去4年来,我国政府实施的是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危机发生后,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发生变化。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实际已表现在多个层面。在宏观经济层面,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财政收入的明显下降、外贸出口的减少、经济成长的减速。按经济学者的说法,是“输入型危机”已经出现。在微观层面,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这就是大批外资企业、中小企业面临困局。目前至少已有7万家拥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出口型纺织企业就已倒闭上万家。显示金融危机正冲击中国大陆的实体经济,企业集中倒闭潮一触即发,而企业倒闭增多,失业工人将以千万计。
五、次贷危机对中国棉纺织业和棉花生产经营的影响简析
由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十分深远,美国、欧盟分别占据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约14%和22%的份额,美欧市场的变化给国内纺织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影响:一是国际市场消费萎缩直接导致订单减少,纺织品服装出口下滑;二是以美国为主的很多国外采购商资金周转困难,倒闭者越来越多,呆坏账陡增,资金压力最终转嫁到中国出口企业身上;三是次贷危机将会促使人民币被动升值,抑制纺织品服装出口。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业出口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企业资金紧张、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纺织业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亏本。到了今年下半年,因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则成了中国纺织业难以醒来的噩梦。今年以来,受美国需求下降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增速则出现持续下滑,大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势。据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9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369.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8.12%,出口增速较1-8月下降11.3%,连续8个月回落。同时,服装出口下降尤为明显,这也是导致全行业出口增速明显回落的重要原因。海关统计数据还显示,1-9月服装出口增速为1.76%,增速同比大幅下滑21.24个百分点。另外,第104届广交会一期结束,欧盟及美国的采购额明显下降。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和欧洲,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不断向实体经济渗透,美欧等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已不可避免。面对美国消费状况持续恶化、欧洲需求放缓,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将更为严峻。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张,国际市场需求下降, 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金融危机无疑会带来本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次贷危机不仅对我国纺织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对棉花生产经营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际、国内棉价大幅下跌,国内棉花销售市场出现价格低迷,企业收购风险加大,收购信心不足,部分棉农惜售,发行资金到位率不足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加大了棉花经营企业的风险,而且极易挫伤棉农植棉的积极性。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需要大量进口棉花的国家的棉花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六、国家和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由于外围环境变化及国内的政策,中国的纺织业遭遇了较大的困境,由于内因外患,不少企业发展困难,尤其是中小型出口型企业,受困于人民币升值因素,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政府的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出现经营困难,利润大幅削减 , 如今企业又面临金融危机“寒流”侵袭,不少中小型企业甚至因此倒闭。为此,政府从财政货币政策和棉纺行业政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拯救限于困境的棉花和棉纺织业,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近期出台的政策简单罗列如下:
1、9月15日,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这是6年以来贷款利率首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从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存在中央银行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 本金。
2、10月8日,央行决定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宣布从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去年7月,利息税税率从20%调减为5%,这次暂免征收利息税是去年行动的延续。
3、国务院常务会议10月17日决定“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日发改委公布当下粮棉油收购价格、明年部分粮食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对农民的直补政策。对大豆进行托市收购,收储一定数量新疆棉花,并根据市场状况增加收储数量,直接保护农民利益。
4、财政部9月初提交的千亿元减税规模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减税规模保底为1500亿元,有望达到2000亿元,方案将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5、继8月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我国部分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上调至13%后,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部分纺织品、服装和玩具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4%。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表明政府通过财税和贸易政策的局部性调整,以实现全局性的平衡,可以切实缓解企业在国内生产经营的成本压力,从而改善企业的出口盈利状态。
在国家对棉花和棉纺织行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的同时,还要靠企业自身努力寻求脱困的办法,改变企业单一经营模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扭转困难局面。
1、中国企业应未雨绸缪,在全球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在当前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把眼光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开拓新兴的市场,比方说非洲、南美、南亚,这些市场都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2、中国出口企业应该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等附加值低的企业获利空间明显减少,而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则相对有限。中国出口企业应该改积极拓展更为多元化的外部消费市场。而商务部目前也已出台多项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调整结构,推动制造业升级,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3、我国国内的纺织品需求市场仍然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空间,特别是农村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市场,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还是有逐步提高的迹象,大城市主要是在高消费产生的产业基础上来抓住整个产业多层次的发展,扩大纺织行业的国内需求,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
4、面对价格大幅波动,我们的企业可改变以前单一的现货经营模式,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对冲市场风险,比如利用棉花期货套期保值,规避现货经营风险。
5、各纺织企业行动起来,呼吁政府对纺织产品销售按企业购买棉花同等税率征税,减轻企业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