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油企业套保任重道远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9-09
     2008年7月,顺利完成了新菜籽收购的油脂企业大多松了口气:原料抢收成功,下半年,只要油脂价格保持高位振荡,那么,菜籽油企业将延续2007年的辉煌。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2008年7月,一直在“牛气冲天”的油脂市场上饱受打压的空头终于迎来了继3月4日之后的又一次大胜,在多重利空的打压下,菜籽油走出前期振荡区间,深度下挫,直逼万元关口。本月菜籽油主力合约901在月初上探13000重要阻力位,突破未果后振荡回落,之后在利空大幅打压下加速下挫,截至7月25日,下跌1588点,下跌幅度达到12.33%。

    2008年8月,菜籽油期价延续7月以来的下行趋势,在8月上半月,走出了一轮极为惨烈的暴跌行情,期价最低时距离菜籽油期货历史低点8300仅350点。从7月2日的13000到8月12日的8650,在不足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这一轮单边行情总计下跌7350点,跌幅达到56.54%!

    面对这种几乎是“一下回到上市前”的局面,前期一路唱高、对市场极度看好的菜籽油企业深切体会到了欲哭无泪的滋味,套期保值的重要性被一再提起。

    由于菜籽上市的集中性和油厂生产半径的局限性,菜籽油生产企业在每年新菜籽上市之际都会进行菜籽资源的争夺。从今年的菜籽收购情况看来,多数菜油企业的菜籽收购成本都在2.5元/斤(即5000元/吨),部分地区甚至达到2.8元/斤乃至3元/斤,生产成本较去年提高了25%以上。而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的气候等原因,菜油企业争购的菜籽虽然价高,但质量并不见优,部分菜籽的出油率还不到35%。按照这样的比例推算,这些菜油企业的菜油生产成本约为11000—20000元/吨,而在7月初,菜籽油期货价格曾两次上探13000元/吨,如果当时做卖出套保交易,即便后来价格连续暴跌,菜油企业也还是有利可图的。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企业都没有这么做。

     菜籽油企业套保“难”,难在何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风险意识不够,缺乏对于套保的认识。国内菜籽加工业布局分散,加工厂规模小、数量多。为数众多的小型菜籽加工企业规模均在100吨/日以下,加工能力超过100吨/日的数量极其有限。因此,菜籽油加工企业基本上还是遵循传统的“收购——加工——销售”单一模式,对于后市价格可能的变动导致的风险认识程度不高,在期货市场的参与度也不高。一旦出现价格与预期的反向变动,企业往往不知所措,应对方式极为简单——咬定报价不放松。

    其次,资金局限性。由于多数菜籽油加工企业的自有资金并不充裕,菜籽收购资金等都需要通过农发行发放贷款。那么,一旦银行为控制风险而采取减少流动性的措施时,菜籽油企业就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今年,面对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银行加大了放贷资格审批管理,菜籽油加工企业资金更为紧张。这就限制了菜油企业进入期货市场。

    再次,有些企业虽然有风险意识,也有足够的资金,并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但是成效并不见佳。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套期保值的认识不够深入,也缺乏专业的素养,将套期保值简单化,有的甚至把套保和套利、投机混为一谈,最终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套期保值效果大打折扣。

    可以这么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今天,套期保值已不仅仅是凭借一个简单的案例就能够实现效果的了,企业想要有效地防范风险,就需要与期货公司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专业素养,规避风险,保障收益。

    在市场调研过程中,笔者也看到一些成功企业的“自救”方式。

    像中粮等有强大实力的现货企业,在菜籽收购之初就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如在湖北地区的开秤价,中粮定为1.9元/斤,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2.3元/斤;而在菜籽收购后期,中粮、大平等一些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有效地护了自己在现货市场的头寸。

    另外,一些善于捕捉机会的现货企业,在期货与现货差价悬殊的时候,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期转现或是期现套利。

    还有一些小企业,凭借着自己“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靠近产区、销区的基础上,采取薄利多销、快进快出的方式,摆脱困境。

    总之,老话一句:“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不仅仅是对于期货市场而言,对现货市场也是如此。同时,伴随着风险出现的是机会。在市场多样化、融合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行业洗牌不可避免,成功的企业,善于把握市场、利用机会。也许经历了这次沉痛教训的菜油企业,能够痛定思痛,建立起成熟的市场运作方式。毕竟,为了中国油脂行业的独立之路,他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