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菜油难言底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8-08
     7月下旬以来,在内外盘豆类、油脂类期货大跌的引领下,郑州菜油期货走出了单边下跌趋势。短短半个月时间内,菜油主力901合约从12500元/吨以上垂直下跌至10000元/吨以下,下跌幅度超过了3000元/吨。而在下跌过程中,不断有市场人士以远月跌破现货价为由介入抄底,还有人认为远月已跌破了榨油厂菜油压榨成本价而逢低买入。但菜油下跌的步伐并未因此有丝毫放慢。后市来看,外盘豆类的回调尚未结束,国内油脂供应增加的潜力较大,包括菜油在内的国内植物油期货不可轻言底部。

    一、美豆阶段性见顶,下跌趋势尚未终止

    7月初以来,美豆持续下跌,近期又有所加速,出现了罕见的单边跳水式下跌。原因有几点:一是美豆产区天气晴好,大豆生产形势乐观。二是阿根廷罢工停止,出口恢复正常。三是原油价格下跌,豆油生物柴油炒作概念消退。四是利多消息炒作殆尽,基金平多出局。不可否认,基金对商品基本面的把握是相当敏感和准确的,其动向对行情的发展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美国中西部地区天气的好转,美豆顺利生长,随着时间逐渐过度到关键生产期,而预期中的干旱迟迟不来。原油上涨、美元下跌甚至疑似人为的阿根廷农民罢工等利好被充分炒作后,基金多头再也挖掘不出新的利多题材。虽然美豆后期生长可能还会出现问题,但明智的美国基金显然不会等到消息完全明朗后再出局。而基金的大肆平多仓导致了行情的大幅度下跌。

    二、国内短时间内包括菜籽油在内的食用植物油供应充足,而需求处于相对淡季

    国内食用植物油跨年度的大幅度上涨行情刺激着国内进口商为追求更高的利润,不理智地超量进口油脂、油料,导致春节后连续数月进口量居高不下。据海关统计,今年6月我国进口大豆358万吨,1-6月份累计进口172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3.4%;1-6月份累计进口豆油13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4.9%;1-6月份累计进口油菜籽50.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44.7%;1-6月份累计进口棕榈油266.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3%。进口增加幅度大大超过我国油脂的消费增加速度。而且,在春节后的几个月内,国内市场处于传统的消费淡季,但进口增速非但没降低反而增加,导致了港口、油厂库存大豆、豆油、棕榈油水平大大高于往年水平。如果CBOT豆油能继续上涨,植物油经销商还可以提价销售,让终端用户为其不理智的进口买单。但美盘豆油在3月4日早早见顶,导致整个行业库存充足,销售困难。而后期的高成本的进口植物油源源不断涌入国内,已导致了罕见的植物油内外价格倒挂。

    另一方面,我国油菜虽然遭受了雪灾,但显然受损程度低于前期预期,加之播种面积的增加,使得今年我国油菜籽产量高于上年。据国家粮油中心预计,今年我国油菜籽产量为1150万吨,较上年增长112万吨,增幅10.8%。国产油菜籽自6月始大量上市,在6月底菜油逐步上市,虽然菜油成本较高,但还是增加了油脂供应量。使得国内植物油供应短时间内异常充足。

    相对于供应,需求上却是传统的消费淡季。春节后,城镇居民均已经存有一定量的油脂库存。而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炎热也使得人们对油脂的消费欲望减弱,当然,在夏季里,节日相对较少,集中消费不多,最后造成植物油阶段性过剩,从而使国内维持了外强内弱、期强现弱的局面至今。

    三、国内外潜在油脂供应增加

    期货价格是对未来市场供需水平的评估,因而分析未来供需水平对期货价格把握至关重要。除了美国大豆产量外,世界其他国家的油籽也将处于增加趋势。我国的大豆将出现恢复性增产,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测,今年我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为950万公顷,较上年的802万公顷增加148万公顷,增幅18.52%。预计今年我国大豆的产量为1650万吨,较上年1300万吨增加350万吨,增幅26.93%。另外,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油菜籽,东欧的葵花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产。据德国《油世界》预计,2008/2009年度世界油籽产量为4.12吨,比上年度的3.834亿吨增加0.286亿吨,增幅为7.5%,2008/2009年度油籽期末库存为7140万吨,高于上年度的6940万吨。综合来看,世界范围内油脂供需矛盾已经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