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行情全面“降温” 后市难创新高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8-04
     2008年3月份前,国内油脂市场延续了牛市行情,并且将市场价位推至历史新高。国内豆油平均价格一度达到15000元/吨一线,24度棕榈油达到12300元/吨,菜油达到16400元/吨,棉油达到14500元/吨,国内多数油脂平均价格均高于平时的2倍以上,其升势历史罕见。不过,自3月份之后,由于中美大豆增播消息得到确认,市场担忧解除,以大豆为首的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与飙升的原油行情脱节,整体行情迅速回落,形成壮观的“暴涨暴跌”态势。时至6月份,原油价格节节攀升、阿根廷罢工以及天气炒作的提前发动等原因,曾经使国内油脂再现反弹行情。然而,国内外市场可利用的题材越来越少,牛市渐显颓势,多尽空出,预计2008年下半年,国内油脂市场将经历降温的过程,行情将趋于理性,难以再创新高。

     原油市场“消火”美元筑底引导油脂价格步入调整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过高上涨,全球经济因面临高通胀压力而增长放缓,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原材料消费国,亚行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和9.7%,低于去年的11.9%。与此同时,2007年欧盟能源消费下降了2.2%(BP数据),尤其是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美国(日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4)开始发生经济衰退,美国2008年截至目前的石油需求下降了2.6%,美国能源需求出现17年来最大降幅。随着油价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疲软,预计美国石油需求可能会继续下降。全球原油价格全线暴跌之后,人们开始看淡市场需求,转变思维,原油仍作为国内外油脂的领头羊,将引领油脂价格步入中期调整。

     7~9月份,我国70%以上的油脂原料依靠进口,进口大豆、豆油、菜籽、菜油等油脂原料基本是以美元计价为主,美元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内油脂进口和生产成本。美联储自去年8月以来减息325点,但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日益突出起来,使得美国政府继续降息的欲望减弱,而维持目前利率不变,甚至存在加息的可能。在一片看跌声中至今美元已经5个月未见新低,孕育着较强的反弹潜力。一旦美元走强,以美元标价的油脂以及其原料成本自然要降低,因此,美元汇率趋势也有助于国内油脂价格的回落。

     CBOT市场炒作已显颓势国内市场有望回归理性

     由于我国采购进口大豆、豆油定价基本是以CBOT为参考,加拿大温尼伯商品交易所油菜籽行情,以及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毛棕榈油行情也多受其影响,进口油菜籽以及棕榈油均以其为参考,CBOT行情走势对国内市场影响颇为深远。2008年上半年,CBOT大豆类价格涨跌始终担当国内油脂行情走势的风向标。如今,阿根廷农民罢工事件接近尾声,国际原油价格高企以及美国天气不佳等题材正逐渐淡化,使CBOT市场炒作颓势显现,国内油脂价格有望回归理性。据了解,随着美国天气的转好,风调雨顺的生长环境完全有可能改变未来的供需状况。近一段时间,美国大豆土地墒情良好,晴雨适宜,大豆长势迅速恢复到常年水平。在国际市场颇具影响力的《油世界》相关数据更加乐观,预计2008/2009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8140万吨,高于上年度的7240万吨。预计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2.413亿吨,高于上年度的2.227亿吨。显而易见,200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供需关系将趋于缓和,由于市场条件的转变,CBOT市场经长期炒作之后也需要理性调整,其影响空大于多,有利于国内油脂市场整体行情的降温。

     国内油脂供应依然充足市场行情难以大幅上涨

     2008年,我国油脂油料进口仍呈稳步增长态势,上半年我国进口1723万吨大豆,较去年同期增长24.4%。7、8月份是大豆进口高峰期,预计7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港量为305万~320万吨,8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在350万吨左右,均高于预期。美国农业部预计2008年中国将进口3550万吨大豆,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将首次突破70%。今年前6个月我国共进口了408万吨植物油,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因此,7~8月份国内油脂供需关系将趋于缓和,在国内油脂油料供应进入青黄不接之际,油脂供应依然相对充足,市场行情难因基本面因素而发生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