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菜之父”的隐忧
从战略上看,中国需要为长期油料需求高增长作好保障准备,否则悔之晚矣
当初春踏青的人们为大片油菜花弥漫的金黄而陶醉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会想起近期食用油价格起伏带来的波澜。
站在金黄烂漫的试验田前,官春云想到的不是近在眼前的食品油价涨落,而是中国食用油的更多问号---如何改良油菜才能让菜籽油更健康?每年依赖进口的油料缺口如何弥补?怎样让油菜种植更高效以保证整个国家的食用油安全?
官春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在油菜种植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他被称为“中国油菜之父”。1959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湖北荆州蒙古族人官春云,50年来多数时候都埋头于实验室、试验田和宿舍的“三点一线”,坚守“用油菜改变世界”的梦想。
在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的一幢三层小楼里,官春云提出了油菜器官分化和产量形成基本规律,成为油菜栽培理论的精髓;提出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增产;提出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的新方法,主持育成品种十多个,推广面积1.5亿亩,其中8个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品种;主持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年产2000多万吨油菜籽榨出的菜油,在中国植物油消费中占有1/3的比重。说到中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 油菜的生产,年近七旬的官春云掩饰不住丝丝忧虑---油菜播种面积长期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农民“种油”积极性没有真正提高,高产和优质油菜种植技术难以进村入户,油菜产业难以组织起大规模现代化生产。
冰灾不会导致油菜大减产
近期,油菜生产丰歉牵动社会乃至决策层的神经。基于对“中国需求”刺激食用油价格起伏等的预期,海内外资本市场正在上演一场菜籽油金钱博弈的“超级大回转”:如期货市场菜油合约从2月初至3月初暴涨38%,在随后的13个交易日内又猛跌24%;在现货市场,湖南农民最常接触的粗加工“毛菜油”,价格从去年同期的10元/公斤不到,一口气涨到了接近20元/公斤。
精炼菜油,有的5升也卖到了80元以上。在长沙,一些供应商或者超市几乎每周都会上调油价,而更小的零售商,从大超市按照零售价买进几十箱油后,过一个礼拜就能赚钱。
“油菜籽、菜油的牛市行情,大多基于这样的判断---前段时期的冰灾将导致南方油菜主产区出现大面积减产或者绝收。”官春云这样分析。
在采访官春云之前,本刊记者曾在冰灾期间和过后,从洞庭湖平原转入武陵山脉的油菜主产区走访。在澧县,有农技人员预计这一带的油菜,亩产将从去年同期的200公斤跌至150公斤。这个减产幅度,在洞庭湖区尚属轻微。而在武陵山脉之麓的张家界,更有农民认为今年的油菜被雪压得太久,长势弱、开花少,农民们最坏的打算是减产50%甚至失收。
官春云说,从农业部门到学界,很多人都就这场百年不遇的冰灾究竟是否对南方油菜构成毁灭性打击征求他的意见。为此,他作了广泛的调查后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没有外界预期的那样极端。
“以湖南为例,在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等地,由于山地高海拔、部分油菜品种如‘白菜型’油菜不抗冻,损失的面积比较大,减产幅度可能达到30%左右。”官春云告诉本刊记者,“但从湖南绝大多数油菜主产区看,像湘西地区那样 ‘生长点’都被冻断的情况并不普遍,只要后期重视管护,加上4至5月不再出现极端灾害性天气,减产因素还能被补回来。 ”
冰灾过后,湖南省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网络,在洞庭湖区大面积推广防冻、减灾技术,本刊记者看到,60多万亩油菜在广袤的澧阳平原,如同金黄色的海潮。
官春云补充说,2006年至2007年油菜生长周期内,国内油菜价格大涨,直接推动了2007年至2008年农民大面积扩种,湖南的油菜实际播种面积可能达到1500万亩,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水平,远高于前一年度的1100万亩。周边的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份也有类似情况。
“如果考虑到油菜扩种的因素,加上后面这一个多月能风调雨顺,我个人甚至倾向于今年油菜产量不减或者微减,湖南获得120万吨左右的产量有一定把握。和我一起做研究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仍有增产的可能。”
中国人需要更健康的油
我国近年来植物油产量渐增,但是消费量增速更快。整体上国内植物油供不应求成为常态,供需缺口数百万吨需要海外资源弥补。在太平洋沿岸很多口岸,不少巨轮往返穿梭于中国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之间,大宗货物中包括大豆和油菜籽等。
有建议认为,遏制中国食用油供不应求,应该从“省”字上做文章。依据是按照平衡膳食的科学方法,成年人每天摄取油脂应不超过25克。而一些大城市,人均食用油日消费已经超过了80克。
官春云则认为,从战略上看,中国需要为长期油料需求高增长作好准备,否则悔之晚矣。
有研究数据说,中国大中城市食用油的人均年消费量已近15公斤,而农村的这个数字仅为4公斤左右,由于烹饪方法和饮食结构的差异,南方农村可达到约7公斤。
官春云认为,这一消费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数字可达20至30公斤,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谓“省”,更多的属于营养学的范畴,且只是针对部分人而言。
更为重要的是,官春云认为,中国人对油的选择将更趋于精细化,这对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动物性油脂特别是猪油食用太多有害健康,油酸含量更高的纯植物油,可能替代目前充斥市场的“食用调和油”,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记者注意到,在国内一些大型超市,产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橄榄油摆满了货架,产自国内的纯茶油、花生油、精炼菜籽油等价格也比调和油高出很多,5升售价往往达百元以上。
“某些混合配制的食用油,含有比例很高的棕榈油成分,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为高。而纯橄榄油油酸含量达到86% ,纯茶油这一指标达到80%,这是左右市场选择和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官春云认为,虽然中国在甘肃省南部地区成功引进了橄榄油作物种植,很多省份也出产茶油,但要满足越来越多人对于高油酸纯植物油的需要,依赖进口橄榄油和总产量很小的茶油是不现实的。未来的出路,在于改良后油酸成分达到70%的菜籽油。
“很多国家高度重视改良菜籽油的战略意义。在品种上,加拿大有著名的‘卡诺拉’,澳大利亚有‘澳诺拉’。”官春云说。
前些年,官春云在为一家企业命名一种精炼改良菜籽油品牌时,颇有深意地将其命名为“千诺拉”。他认为,中国应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迅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的食用油需求。
提高油菜产量事关国家战略
官春云多年来一直呼吁,能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诸省,拿出3亿多亩的土地种植油菜。这样,中国油菜产业足以应对食用油价格起伏。
官春云这一主张,还基于油菜属于利用冬闲地的典型“养地作物”:油菜根系能向土壤中分泌有机酸,促使土壤变得肥沃。油菜根茎加上果壳、落叶、落花,每季能给每亩土地带来700公斤以上的有机质。在洞庭湖区,农民有“一亩油菜肥三亩地”的说法。
在位于湖南农业大学一隅的实验基地,官春云告诉记者,他研究出的杂交油菜优势品种,亩产能达到268公斤。
但谈到现实的情况,官春云颇感忧虑:目前,中国油菜种植面积1亿多亩的状况,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很多年份,如果没有涨价行情支撑,种植面积还会走低。至于产量,在湖南这类“高产”省份,平均亩产也不过110公斤。
“广种薄收是普遍现象。”官春云叹息。
把冬闲地利用起来,进而将亩产提高到试验田产量八成左右的水平,即200公斤,中国优质植物油供求状况,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官春云认为,难以达成上述目标,从根子上说,是油菜属于适宜规模化连片种植、统一管理的大宗油料作物。而长江流域油菜产区,却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的传统生产方式。
官春云说,他们目前在湖南建立了一个面积2万亩的示范基地,推广机械化生产、统一标准化管理。采用这种生产方式,比普通散户经营生产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产量则要高出目前平均水平很多。
但这种万亩级的示范基地,前提是将农民的土地大规模流转、集中起来。官春云指出,这样做最大的障碍是,农民利益诉求纷繁复杂,很难就某种产业达成广泛的一致。加之南方耕地丘陵众多、水网纵横,产业化的油菜种植,目前还只是科学家的一个愿景。
一周热点
- 2021-03-03StoneX调低2020/21年度巴西玉米产量预测值
- 2021-03-03巴西农户提前预售过多玉米和大豆,错失大涨行情
- 2021-03-03南美专家: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早播玉米单产令人失望
- 2021-03-03家园农业综合公司:巴西大大豆播种完成23.4%
- 2021-03-03收获耽搁造成巴西港口货轮排队数量创下历史最高
- 2021-03-032021年3月2日世界主要期货收盘价格一览表
- 2021-03-03美国大豆现货市场述评:大豆现货价格上涨
- 2021-03-032020年美国大豆压榨同比增加6%
- 2021-03-03StoneX将2020/2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上调至1.335亿吨
- 2021-03-02上周美国玉米出口检验量增长,对我国装运五船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