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因素推高油价 食用油交易转向谨慎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11-09
     近期油价惯性上涨,不断刷新年内高点

     10月份最后一周,国内豆油市场价格呈现出惯性上涨的走势,虽然当时油价上涨已经没有实质性理由支撑,却依然不断刷新年内高点,豆油价格在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淡季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可见其心理支撑因素较强。虽然说市场上存在利空因素,但仿佛这些利空因素丝毫不起作用,而利好因素在市场上集中显现出来。不仅利好因素的力量比较强劲,豆油价格的心理基础也是较好的。截至10月31日,国内散装一级豆油均价为9689元/吨,散装四级豆油均价为9227元/吨,港口地区进口毛豆油销售均价为9038元/吨,较前一周上涨307~343元/吨不等。本次豆油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主要是市场各方力量心理博弈的结果,也是植物油市场长期牛市之中的一个阶段性上涨过程。

     生产成本支撑,豆油厂提价意愿强烈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一直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与世界接轨,国内各种产品价格都跟随经济上涨,包括原料及人力成本等等,油厂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目前黑龙江产区油用大豆价格已经上涨至4100元/吨,并且在目前价位上,农户看涨及惜售心理比较强烈,油厂每天收购的数量并不是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收购量,油厂不断将大豆收购价格上调,这样,油厂的生产成本也在提升。在大豆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之下,油厂豆油报价也出现了不断上涨的趋势。目前黑龙江地区油厂四级豆油报价从一周之前的9200元/吨上涨至9700元/吨,并且在目前价位上表现出惜售心理,大豆价格上涨给了油厂充分的提价理由。另一方面,油厂用在人力、厂房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资金也在日益增加,据中国大豆网统计,原来油厂每压榨一吨大豆要耗费的人力成本在100&元/;吨左右,现在则要花费至少120元/吨,甚至更高。精炼厂的精炼费用也在提高,这些都要算到豆油的生产成本里面去,因此,油厂方面提价的心理就比较强烈。

     贸易商“买涨不买跌”心理助推油价

     根据传统经验以及市场营销心理来看,一般来说,贸易商入市心理是“买涨不买跌”,即在价格曲线开始上涨的时候买入,而不是在价格下跌的时候。这样,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不断有贸易商入市采购,在很大程度上为油厂带来成交量,推动油价向更高处迈进。分析年内几次价格上涨的曲线,5月末、7月末及10月末每次油价上涨的曲线都比较陡,几乎属于直线上升的走势,留给贸易商入市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油价达到相对高点之后下滑的空间比较有限,大多进行着弱势横盘整理,使得市场人士担忧价格下跌,但每次价格都毫无悬念地上涨。这其实是与贸易商的入货心理分不开的。抛开节日因素不说,终端市场上的需求维持在一般的水平上,因此贸易商担心其出货速度,并且油价已经在较高的位置上,贸易商担心价格突然滑落会对其造成损失,“恐高”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采购态度比较谨慎,入货维持少量采购、保持观望的态度。而在价格再次上涨的时候,贸易商手中库存仍比较少或者接近于零,这就迫使贸易商入市,从而支撑油价继续上涨。

     宏观调控增强,食用油交易转向谨慎

     由于食用油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每当食用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政府都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油价平稳或者促使油价上涨的速度放缓,使市场习惯油价在高位平稳运行。由于豆油价格的支撑因素比较强劲,因此今年年内国家进行了两次食用植物油的抛售行为,但每次对市场的打压作用都不是很明显,一则国储抛售的数量较小,二则豆油价格基础较好。针对豆油较高的生产成本,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7年10~12月暂时实行1%的大豆进口关税,以降低大豆的进口成本,但很快CBOT期货大幅上涨,“吃”掉了关税带来的降幅。由于我国进口大豆需要在CBOT价格基础上进行核算,因此国内市场摆脱不了国际期市的影响。而近期市场上有传言说中国将调低植物油的进口关税,由现行的9%调低至3%~5%,但仍没有文件证明。虽然只是传言,却使得市场交易开始变得谨慎,贸易商采购活动维持少量以降低风险,发改委发布的关于稳定食用油价格的通知也增加了这一风险。

     油价长期看涨,近期维持谨慎操作

     由于全球植物油需求强劲,在2007/2008年度世界范围内油籽种植面积减少,使得市场上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是必然的趋势。在原油价格不断走高的情况下,食用植物油市场维持长期牛市将是大势所趋。近期国内豆油市场上给出的利好因素支撑力度也比较强:11月份巴西进口毛豆油的理论成本在9350元/吨左右,产区大豆价格仍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从成本上支撑油价;目前手中无货的贸易商仍不在少数,油厂为了保证合同的执行,短期内不会将油价大幅调低;相关品种油脂价格维持在较高位置上,与豆油价格相互支撑;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全球性问题,大环境下油价上涨成为单独问题的可能性较小。综上所述,油价在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淡季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认为走势比较强劲,但是已经进入了“非常时期”,贸易商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