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点 » 正文

食用油产业安全“遭险”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7-05  
     今年6月,全国油菜主产区安徽省的油菜籽收购价比5月底上扬10%—20%,比去年同期上涨50%—60%,比上年全省平均收购价的最高水平还高出0.26元/斤。国内油料价格的上涨,带动食用油进口的增加。今年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延续去年的量增价涨态势。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1—4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油253万吨,价值1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8.1%和82.6%。进口平均价格达624.2美元/吨,涨幅为40%。与此同时,跨国油脂生产企业正以其强大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背景在中国攻城略地,挤压本土压榨企业的生存空间,国内食用油安全受到危胁。

    国内油料短缺埋下隐患油菜籽的大幅减产在两年前已经开始。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褚绪轩告诉记者,连续两年的价格低迷,导致油菜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一些农作物的比价严重不合理,挫伤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2006年,全国10个油菜主产区的播种面积仅为8619万亩,较上年减少10%,今年实收面积降幅预计更大。

    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油菜籽的产量为1265万吨,比2005年减产40万吨,国内菜子油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事实上,油料的短缺并不只是油菜籽。目前美国、南美等地大豆长势良好,油脂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增长,进口原料、油料在出油率、价格上均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我国放开油脂进口配额,更促使原料、油料进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使得国内油料卖不上价,从生产环节开始萎缩。近几年,安徽省数得上的油脂加工企业曾一度超过70家,而现在只剩下10家。

    进口油料冲击国内油企我国油料产量大幅缩减,为进口油料冲击国内油市提供便利。安徽丰大股份有限公司在2003年效益最好的时候,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当时的菜籽收购价格为每斤1.4元,合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被丰大占据,但现在却每况愈下。丰大油脂采购部纪明宝忧心忡忡地说,国内油菜质量上不去,总产量、种植面积还不断下跌,国外油脂加工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更质优价廉的油料,以价格优势逐步抢占国内市场。像丰大这样的中小型油脂加工企业,已经没有上规模的加工能力,连从国际市场进口都不划算,只能节节败退。

    丰大并不是特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油菜籽加工的安徽光明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一直保持年加工5万吨油菜籽,但是近几年,公司却一直维持在5000吨左右。该公司的有关人士表示,企业之所以大幅减少本土菜籽油的加工能力,一是近年来国内油菜种植面积不断缩减,油料产量上不去;二是国外菜籽含油量高、售价低廉,进口配额已被取消,企业自然选择从国外进口,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

    而在光明公司年油脂加工能力6万吨当中,有4.9万吨是从南美等地进口的转基因大豆。

    产业安全受到威胁由于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进口植物油的价格对国内商品价格水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豆油进口国和大豆、棕榈油全球第一大进口国。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料价格一路上涨,直接带动近期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价格的攀高,也间接推动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走高。业内人士指出,应尽快提高对油料市场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生产,保护本土油市,维护食用油产业的安全。

    这一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有消息透露,一些海外的大油脂企业故意抬高市场价格,从国际市场大量买进油料,再在中国市场加工、销售,从中牟取暴利。近期,由新加坡控股的丰益公司,一次就从国际市场上买进50万吨油料。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沿海的油脂企业基本上为外资。他们正在向内地深入,瓜分中国油脂市场,逐步形成我国油脂定价权为国外跨国资本所控制的局面。若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还将有70%的本土食用油生产企业被击倒。

    来自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资料显示,跨国食用油生产商正以其强大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背景在中国各地攻城略地,挤压本土压榨企业的生存空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