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消耗,纺织企业目前的原料库存已经普遍有所下降,但采购积极性仍然比较有限,加上距离有可能增发进口棉配额的4月份越来越近,农发行还贷在即,皮棉销售压力开始增大。据河北、安徽有关人士介绍,当地现货市场已经略显疲软,部分地区的棉花企业出货心理增强,成交价格甚至出现了100元(每吨,下同)以上的下跌,基本“还原”到了春节前后的水平,但成交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
当然,对于本年度的国内棉花市场来说,价格上演跌势的概率很小,坚定看涨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原因在于,目前国棉销售进度已经过半,存棉大户已然不多,而且经过几个月的积累,他们的皮棉成本已经大大增加,不少地区普遍达到了12900元的高位。既然价格下跌已无可能,期待内外因素推动行情反弹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的问题是,棉花价格上涨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现,因为近期的纱、布市场行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纺织企业很难接受狂飙突进式的棉价上涨。
由于纺织旺季没有如期兑现,节前生产的棉纱得不到消化,因此目前纺织企业产成品库存呈小幅增加趋势,市场供应充足,但下游需求提升乏力,各纺织原料市场走货缓慢,价格保持稳定。据广东佛山有关人士介绍,3月中旬当地棉纱市场总交易量继续小幅增加,但价格保持稳定,棉纱针织品种纱线报价如下:纯棉普梳21支18400元;纯棉精梳32支23800元,40支24800元。
从总体看,接单困难、招工困难、人民币升值是近期纺织企业普遍头疼的问题,销售市场旺季不旺。以棉纱主流产品普梳32支和精梳40支为例,目前市场主流价格分别在18500元/吨和23400元/吨,价格在这段时间都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预计近期棉纱市场不会出现太大改观。
棉花价格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用棉需求,而中国用棉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纺织品的需求。在中国纺织企业外贸形势很难出现牛市行情的前提下,棉价上涨可能成为一种短暂的趋势,但未必能够演变成为持久的潮流。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近日也表示,目前缺乏导致市场大起大落的因素,年度后期国内棉花行情将以平稳为主。
如果说,中国和欧美国家签订纺织品贸易备忘录之后,国内纺织企业出口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换言之,双方和解暂时消除了外贸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那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则催生了另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它们的共同后果之一就是,纺织企业订单流失。这种流失始于2006年,时至今日仍然不能让市场释怀,目前,欧美纺织品服装采购呈现向新兴纺织产业带转移的趋势,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是其中的代表。这是近期国内纺织市场旺季不旺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还担心,一旦和欧美之间的2007/08年协议终止,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增价减的混乱局面可能再度出现,从而引发欧美启动“特保”、反倾销程序。其实,这种担心并非协议终止之后才可能发生,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会和商务部正在酝酿对部分国家实施反补贴措施,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顺差“大户”中国的纺织、石化等行业可能首当其冲。值得注意的是,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实施,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将大大缩水。因此,以缩小贸易顺差、缓解贸易摩擦、优化外贸结构为主旨的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并非空谈,这更有利于国内企业争取主动,只是消化起来有些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