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点 » 正文

粮油涨价缘于农产品价格扁平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2-05  
     近两个月来,全国各地的粮油价格持续上涨。由粮油价格上涨引发的多个行业成本和收益的加速变化?正快速传导到整个产业链。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要的融资平台,银行业的信贷资产安全是否会受到影响呢?面对涨价,银行对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是退是进?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了规模需求理论创始人、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吉绯先生。

     王吉绯认为,粮油涨价,出口企业虽然有出口信用险等防范性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都面临苛刻的标准壁垒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支持和鼓励那些立足于内需市场的企业,信贷扶持那些规模大、资产优的企业和有大量的稳定的客户资源的涉农企业。

     《中国产经新闻》:粮油涨价谁受益?

     王吉绯:粮油涨价农民是增收了,可是低保人员生活负担加重了。就是说粮油涨价有一好一坏,好的是农民增收,坏的是低保人员负担重,而且这个坏仅是微观的坏,我们还没有说宏观的,由于粮油涨价导致的连锁反应,通货膨胀压力等等。控制粮油涨价,政府已经把储备粮抛出了,控制粮油涨价确实减轻了人们生活负担,也使得经济更加平顺,但是它的缺点是农民的高成本没有了出口。

     《中国产经新闻》:粮油涨价为什么?

     王吉绯:一个相对长期的原因,粮油的上游产品涨价。我们并不是减产所以涨价,我们在增产。增产为什么还涨价呢?是因为生产成本加大了,是成本涨价型,这个成本在短期之内,比如化肥、种子、电力、油的价格,不会降下来。

     《中国产经新闻》:粮油涨价核心问题是什么?

     王吉绯:核心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农产品价格体系扁平、评价标准扁平。

     《中国产经新闻》:理论上怎样定义您讲的价格扁平化?请举例说明。

     王吉绯:什么叫好的农产品?比如说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基本上是看苹果个儿多大,西红柿皮多红,黄瓜多嫩等等,无非如此,靠外观和口感来评价农产品的好与坏。后来我们甚至走极端了,买黑木耳不能买黑的,黑的木耳里面可能加了色素。买白木耳不能买纯白的,那可能是用硫黄漂白的。一律得买灰的,你买黑木耳得买灰木耳,买白木耳也得买灰木耳,因为那才可能是比较天然的。但是这样一来,也许有些见利忘义之徒又开始用别的东西来染木耳了,故意把它染成灰的。

     我们只能靠我们的感观来判断农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安全、健康、环保这样的方式来评价,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判断它的好坏,所以我们的农产品价格是扁平的。这家的西红柿和那家的西红柿质量差别不大,价格差别也不大,也就是每公斤2.5元和每公斤2.3元的区别。甚至我们的全国报价,也只有区域差别,没有大的价格差别。当然我们也有一等品之类的概念,但是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呢?还是按个头大小、外观色泽、口感好坏来分辨的。我们没有一个内在的检验体系和标准。没有标准造成的恶果就是优质不优价。想买优质农产品的人买不到,而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想买普通农产品的人,要和想买优质的人一样承受扁平的价格。

     《中国产经新闻》:如何改善目前这种优质不优价、价格结构扁平化的现状?

     王吉绯:建议,对于农产品,对于粮油问题,要引进标准,模拟出口。

     如果我们现在改变农产品价格体系的话,首先要把结构做一个调整。要让同一种农产品有不同的生产方式,有的完全不加化肥,有的加适量的化肥,有的加很多的化肥,有的不打杀虫剂,有的打一些杀虫剂,就是一种检验标准下的不同的生产方式。

     农民增收不在生产环节,重在流通环节。如果我们价格体系扁平的话,我们粮食产量再高,农民还是不会增收,因为那个时候价格就低了嘛。怎么办呢?我们要把流通环节管起来。不是说不管生产环节了,而是用流通环节和标准体系来对我们农产品进行分类。然后低残留的、安全的农产品高价,未达到高的商业标准,但是达到了国家标准的农产品低价。

     国家标准应该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在农产品的国家强制标准之上应该有商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还可以有其他很多种标准。

     《中国产经新闻》:你提到的模拟出口是什么样的模式?

     王吉绯:模拟出口模式最早的叫法叫“模拟海关”。模拟出口重在检验环节。由于检验等于模拟的海关,所以生产的人要按照模拟出口来生产。

     农产品出口一般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外贸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农民把海外市场的需求搜集回来,再以订单方式将需求信息反馈过来,具体指导农民的生产。我们现在也需要类似外贸公司一样的搜集内需的公司,把需求搜集完成并分类清楚,再把“规模内需”像“规模外需”那样配置给农民。

     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的需求,肯定是大有市场的。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找出二三十万个家庭,宁愿出贵三倍甚至更高的价钱来购买自己家吃的安全的蔬菜、肉、米、油,我相信是会找到的。

     《中国产经新闻》:粮油涨价,对涉农企业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债务负担是否加重?

     王吉绯:前面提过,粮油涨价是成本驱动的。从现有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情况来看,涉农企业的收益相对比较高,尤其是流通环节,而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比如说市场上涨了0.5元,农民可能只分配到0.1元,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涨价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获得优质优价的机会,一个搜集规模需求的机会。龙头企业往往是出口大户,如果还躺在出口订单上睡觉,可能会很危险,应该尽快转向内需市场。同时注意不能降低标准,不能再去生产低质的农产品。而把成船的出口订单转换对应国内千家万户的规模内需,流通类企业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和规模需求的搜集。

     《中国产经新闻》:粮油涨价,对银行业的影响如何?银行对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是进还是退?

     王吉绯:粮油涨价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从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上游生产资料的依赖成分越来越多。换句话说,对上游工业品的需求越高,现代农产品科技含量越高。由于不再是靠天吃饭,农业投入在加大,对信贷需求也在加大。

     如果粮油价格是相对温和持续的上涨,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是有帮助的,涨价后农产品成本可以更快地收回来还贷款。如果价格忽高忽低,就会出现丰收不增收的现象,同时加剧银行信贷风险。

     乡村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最近银监会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支持的重点之一,但是要特别指出的是,还应该对信贷投向进行合理的引导。原来的信贷投向是出口配套比较多,农户主体比较少,即使有也是大户。因为银行贷款集中度问题,传统的原则是越分散越好,越分散风险越小。现在则应该把重点放在需求链条上,加大对确有需求订单的企业支持。

     涉农企业的信贷是集中还是分散,不是最主要的依据和判定标准,关键要看相应贷款企业掌握规模需求订单的能力和可持续性,资金量和企业规模都在其次。以往十几二十年的经验,哪个企业有国外订单哪个企业就可靠,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虽然有出口信用险等防范性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都面临苛刻的标准壁垒的威胁。10船出口订单返回1船还可以解决,如果返回8船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支持和鼓励那些立足于内需市场的企业,信贷扶持那些有优质大规模渠道的企业和有大量的稳定的客户资源的涉农企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