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油脂工业原料丰富
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气候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油料资源十分丰富,正常年景油料总产量280万吨。2005年全省油料播种面积为1954.58万亩,总产量270.67万吨,其中,油菜籽面积1430.45万亩,花生357.8万亩,芝麻163.47万亩,2006年安徽省菜籽播种面积在1206.7万亩,与去年比减少318万亩,减幅在26%左右,预计总产量157.57万吨。安徽省的油菜籽种植处于长江流域优势区域带,是我国“双低”油菜籽主产区,正常年景产量达180万吨,占全国总产的14%,居全国第两位,仅次于湖北。
(二)行业发展状况
一是企业向规模化发展,行业集中度及大型企业数量发展不够。通过不断整合和市场优胜劣汰,全省油脂加工厂(油坊)从上世纪末的21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1200家左右,2005年度纳入省粮食局统计的植物油加工企业51个,其中国有企业5个,占9.8%;民营企业46个,占90.2%。在纳入统计的企业中,日处理原料能力100吨以下的企业19个,占37.25%;100-200吨的17个,占33.33%;200-400吨的13个,占25.49%;400-1000吨的1个,占1.96%;1000吨以上的1个,占1.96%。改变了原来日加工能力5吨以下企业占95%的状况。但与东南沿海省市比较,安徽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目前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家。按照我行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达到中型企业标准的只有9家。从企业带动能力看,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因此,企业规模和集中程度水平不高。
二是以初精加工为主,深精加工比重低,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全省油料加工能力210万吨,油脂精炼能力62万吨,常年油脂产量45万吨,且大多为三、四级油,精炼油产量低,除“大平”、“金田花”、“丰大”等少数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效应外,其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据统计,2005年全省食用植物油总产量469348吨,比上年增加67565.4吨,增长16.82%。从品种结构看,菜籽油产量341816.5吨,占总产量的72.83%;大豆油产量6906吨,占总产量的1.47%;花生油产量331吨,占总产量的0.07%;棉籽油产量17150吨,占总产量的3.65%;其它油脂103144.5吨,占总产量的21.97%。在总产量中,一级油产量52515吨,占总产量的11.19%,比上年下降62.72%;二级油产量24293.5吨,占总产量的5.18%,比上年下降16.8%;三级油产量34591吨,占总产量的7.37%,比上年增加155.02%;四级油产量324935吨,占总产量的69.23%,比上年增加75.83%;其它产量33013.5吨,占总产量的7.03%。另外全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95%以上的企业仍采用高温压榨传统生产工艺,出油率低,拥有并掌握浸出、膨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企业不足10家。而发达地区油脂加工企业大多采用了脱皮分离、冷榨、挤压膨化、低温侵出等新技术,制油效率大为提高。
三是企业布局点多面广,规模以上企业相对集中。植物油加工企业在全省所有县区都有分布,但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和江淮油料产区,从地区分布看,江淮地区规模企业较为集中,其次是沿江地区,主要集中在上述两地区的巢湖、滁洲、合肥、宣城、六安、池州、安庆等地市。
四是行业产值占一定比重,整体利润水平不高。2005年全省纳入统计的植物油加工业总产值322692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0.72%,占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的15.6%。2005年利润总额2427.2万元,销售利润率为0.76%,资产利润率为0.93%,分别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0%和3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安徽省植物油加工行业和发达地区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经营规模不大。全行业中小型企业数量过多,分布过散,加剧了企业间低水平无序竞争,造成油料资源的浪费。
2、技术水平不高。除少数企业外,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物耗高、出油率低,品种单一、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3、生产能力过剩。由于企业间相互争抢原料,加之市场销路、资金不足等原因,行业整体开工率不到50%。
4、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油脂工业大多为成长初期的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财务核算等公司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整体效益不高。由于国内植物油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本省企业素质相对较弱,加之近两年油脂行情低迷,行业整体效益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