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市三问
首问:棉花衣份为何偏低?
今年七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棉花主产区遭遇雨水侵袭,一些低洼地和次高地棉花绝收。而此时,正属棉花花蕾期,是产量、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此一来,使得棉花伏前桃、伏桃严重挂果不足,挂上的也是干瘪细小,最终采收到的只能是品质衣份极低的僵瓣棉。进入八月上中旬以后,尽管天气转好,但躲过一劫的棉花毕竟错过了生长发育的最佳适期。其中光照、温度两个重要生育环境指标没能达到理论和实际需要的要求,加上受几次台风的外围影响,所以今年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棉区的中部棉桃受自然环境和气候节令的影响,纤维生长发育不良,过多的养份集中到了种子上后而无力再往纤维上输送,造成了大批中部桃吐絮的棉花籽大饱满,纤维柔弱无力,最终出现今年棉花的吐絮上市期比正常年景迟15-20天,而且棉花普遍衣份偏低的后果。据盐城棉花主产区调查测定,今年个别地区棉花衣份只有30%左右。农业科技人员指出:棉花衣份偏低与棉花品种没有很大关系,更主要的是棉花生育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生产角度讲,苏皖大部分棉区棉花遭受前期雨涝,中后期低湿寡照和台风外围影响,是明灾暗灾齐袭,出现衣份低,产量减,品质降是必然的。
次问:收购价格为何曲线运作?
新棉开秤之初,许多棉花企业和业主们打出了每公斤5.20—5.60元的挂牌价。不过,由于今年棉花生育期推迟,此价一出即交易了了。不几日,收购商对棉花进行衣份测定时,不禁大惊失色;哇,衣份低得出奇!就在此时,多家棉花经营商和信息平台所反映的都是棉花价格一路走低的信息,尤其是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一个多月中,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到厂价),多则一、二百,少则几十元,每天都在下跌,国际棉价亦低迷盘旋。棉花衣份低,国际国内棉花价格指数日日下跌,收购业主纷纷收回原先开盘的价格,每公斤籽棉由5.20—5.60元渐渐又回落到4.80—5.00之间,于是乎,市场出现了“棉花价格高开低走、持棉农户待价而沽”的局面。进入11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逐渐止跌,而绝大多数农户囤积的棉花已至制高点,棉花收购价格一度出现反弹的曙光。许多棉花经营业主开始考虑,再不收购加工将错过良机。此外,保本运作要比“停锣息鼓”好,所以,一些业主基于保本或微利经营的考虑,开始将棉花收购价格抬高至每公斤5.20—5.40之间。据11月8日调查了解,盐城、南通、淮阴等少数地方甚至出现每公斤5.70元的价格(品级229—329,衣份38%)。当然,收售双方均持审慎态度,一些农户开始将囤积棉花进行销售;收购业主则采取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的办法,一方面企盼新棉价格的回升,一方面以保本微利为底线,打发人员工资,开销企业基本支出,维持企业常态运转。
再问:棉副产品价格为何较高?
今年,新棉购销市场又一亮点特别显眼,就是棉副产品价格较高,到11月上旬,江苏棉区标准光籽价格达到每公斤1.45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此外,棉粕、棉油、籽壳的销售价格也都比往年有较大增幅。棉短绒虽然尚未动销,但据业内知情人士分析透露,价格也将高于往年。据综合分析,江苏棉区棉副产品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大豆、油菜籽、花生等作物产量属减产或持平年景,大豆进口也较往年有所下降。二是由棉清油提炼加工的色拉油,调和油也成食油市场主角;其它提炼、精炼产品如溶剂油、烃叉类化工产品的销售价格也日渐上涨。三是棉粕作为牲畜、鱼类的上等饲料,销售价格一路上扬;籽壳则作为食用菌培养辅料以及上等燃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四是不少地方兴办了棉仁蛋白提炼、化纤等项目,使得棉籽的附加值和身价提高不少。如此等等,刺激着棉籽等棉副产品的价格上扬,同时影响着棉花收购价格的回升。有关人士预测,棉副产品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发诱人,从科学的角度,市场的角度进行适度开发,并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其自身价值和对棉花产销的拉动都将非常可观,有志者不妨做番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