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菜籽供应量少导致价格坚挺,菜油价格仍获高企支撑
2006年是国内油菜籽连年丰收之后的偏灾年,由于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比下降,加之生长、收获期间气候条件不利,共同造成国产油菜籽的年度收成不尽理想。因此,今年国内油菜籽货源紧缺,加上前期菜油价格的持续走高,使得油厂对原料的收购积极性高涨,支撑节后油菜籽市场再续涨势。截止到目前,国内油菜籽收购价区间集中在2800-3100元/吨,均价水平达到2862元/吨,较去年同期2323元/吨的涨幅高达539元/吨。由此可见,今年国内油菜籽大幅减产的基本面格局,将继续成为菜油产品价格的坚挺支撑。
与此同时,10月1日至20日期间,国内水产养殖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转淡,鱼料、虾料整体销量较上月同期大幅萎缩,华南以北地区的降幅最高达到30-50%,这对菜粕市场价格带来利空打压。此外,节后以来,国内豆粕整体行情仍在近年低位徘徊,加上部分菜粕产区的外运严重受阻,也给菜粕市场带来趋跌压力。由于菜粕是油菜籽加工的主要副产品,其市场价格高位回落、产品销量同比明显萎缩,也相应加重国内对菜油的提价意愿。
近期利空压力出尽,国内棕油行情一路看涨
9月份以来,国内棕油市场受到需求季节性转淡、进口数量同比激增带来的明显压力,贸易商的看空心理开始占据市场主流,抑制港口棕油整体行情由高位开始持续回落。但在国庆长假之后,伴随着国际原油期货的大幅下挫,以及技术面支撑动力的显现,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以及豆油等农产品期货均出现明显“抬头”,涉及影响国内油脂市场的主要相关品种。随着大豆、油菜籽和豆油等期货合约冲破市场的关键心理位,毛棕油期货也跟随牛市强劲上扬,加上后期各地气温将明显下降,对棕油贸易商造成的销售压力仍将显现,不排除后市部分港口行情大幅振荡的可能。
油厂开工参差不齐,其他品种油价互有涨跌
目前,国内棉籽、花生已经全面上市,相关油脂产品供应趋增,将对后市厂商的定价形成打压。
目前,山东地区一级新(压榨浓香)花生油集中出厂报价在9700-10000元/吨,较上周五下跌500元/吨,四级原油没有代表性价格。河南地区一级新(压榨浓香)花生油集中出厂报价在9500-9900元/吨,下跌100-500元/吨,四级原油没有代表性价格。
目前,山东地区四级棉油集中出厂报价在5200-5250元/吨,周比上涨80-100元/吨;河北地区报在5200-5250元/吨,上涨50元/吨;河南地区报在5480-5500元/吨,上涨150-180元/吨;湖北地区报在5300-5350元/吨,下跌50元/吨;安徽地区报在5300-5350元/吨,回落50元/吨;湖南地区报在5250-5300元/吨,下跌100元/吨;山西地区报在5350-5400元/吨,江苏地区报在5350-5400元/吨,同比持平。
外盘期货全线收高,提振国内油市看涨人气
本周期间,美国CBOT大豆主力11月期货合约收盘价在589.00-608.00美分/蒲式耳,周比上涨3.50-11.50美分/蒲式耳;CBOT豆油10月合约期价收报25.68-26.54美分/磅,上涨0.26-0.60美分/磅;加拿大WCE主力11月油菜籽合约期价区间在320.50加-324.70加元/吨,上涨3.40-6.80加元/吨到下跌4.20加元/吨;马来西亚BMD基准11月毛棕油合约收报1590-1610令吉/吨,上涨8-14令吉/吨。
原料进口成本提升,油厂跟盘抬升豆油市场报价
随着上周以来,美国CBOT小麦、玉米期货的持续暴涨,美国基金在大豆期货上的持仓实现空翻多,加上美国大豆出口和国内压榨需求强劲,以及主产区将迎来更多降雨,均对大豆和豆油期货带来坚挺支撑。进入本周,美国芝加哥大豆期货重新涨至600美分/蒲式耳以上,周三收盘价更创下近三个月来新高;同日,豆油主力合约向上突破25美分/磅的关键阻力,收盘升至近两个月来高点。
由上可见,CBOT大豆类期货的强劲反弹,造成沿海地区油厂的豆油加工成本明显攀升,也为前期低迷盘整的国产豆油市场带来利多指引。按目前外盘期价折算,今年12月份装船的进口南美毛豆油,到国内港口的完税成本区间高达6100-6200元/吨,创下年内新高;此外,同船期的进口美国大豆,其预期到港成本在2800元/吨以上,也重回年内的高位水平。
近期国内豆油市场“跟盘”特征较为明显,沿海地区进口大豆的结转库存供应整体充裕,加上目前油厂的压榨获利明显好转,使得豆油市场供应趋于增长,但终端消费容量的增幅尚不明显,包括外盘期市短线技术性回调的振荡风险犹存,预计下周国内豆油市场仍将高位运行、但整体涨势将趋于理性。
综上所述,上周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涨势凸显,主要品种油、籽期货呈现强劲牛市,为国内厂商提价油脂现货带来有力支撑;同时,养殖业对饲料的消费需求略显清淡,继续抑制相关粕类产品的价格走势,加上进口原料采购成本再度攀升,共同提振沿海地区豆油行情冲至新高,也对其它油脂品种形成连带支撑,预计后市国内油脂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外部因素仍将主导厂商的定价心理,而部分地区、部分品种油价高位理性调整的振荡风险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