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菜籽菜油 » 正文

想说棉价回升也不是容易的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10-27  
     近来,从各地报价来看,棉价下跌已经趋缓,内地大部分地区标准级籽棉(三级,衣分36%)收购价格稳定在2.5-2.55元/斤之间,并逐渐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皮棉(329级)销售价下跌到12500元/吨一线,基本未再发生深跌。各地棉农惜售心理逐渐加强,棉厂期盼棉价止跌上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与之而来的是,目前各地报价混乱,329级皮棉提货价有的报价12400元/吨,有的报价12600-12700元/吨,甚至还有报13000元/吨的,但高报者都鲜有成交。更多的人则是在试探市场,四处积极询问“棉价是否上涨了”?有关棉纺厂将提价的传闻也传播开来,由此可见,人们盼涨心理之急切。尽管,目前国内棉价已经与入关外棉发生倒挂,籽棉收购价格较低也已经伤及农民利益,就目前的市场条件来看,虽可有助于棉价止跌,但还不足以在短期内推动国内棉价发生明显回升,主要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国家严格控制棉花收购贷款已成既定方针,无助于棉花实施“热购”。

    一是棉花收购贷款发放“晚”,今年农发行棉花收购政策贷款的发放时间较往年明显推迟,直到“双节”之后,有关贷款才开始陆续落实到位,多数供销社以及国字号企业棉花收购量非常少,而前期“高收购价”导致棉花销售困难,自有资金或社会资金被占压,棉价的跌落则使其畏首畏尾,即使拿到贷款也不敢轻意入市;二是棉花收购贷款控制“严”,今年农发行严格控制棉花收购贷款已成既定方针,对每斤籽棉标准级收购价超过2.6元的企业,贷款上给予限制,如果国内大中型棉企大幅提高棉价,将遭遇农发行“釜底抽薪”,终还将被资金所困,近期各棉厂入市谨慎,难以采取较大规模的收购动作。

    第二,今年广大棉企经营理念已经转变,处置明显谨慎。

    今年国内棉价同样经历了“大起大落”状况,但大部分棉厂已经安全地将棉价“进销倒挂”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其根本原因是“久病成医”,今年广大棉企已经转变观念,入市明显谨慎,多以随行就市、灵活经营为主。而且,据了解本年度开工的棉厂仅6成左右,有近三成的棉厂准备退出棉市,也直接反映了今年棉花收购市场人气不足的现状。加之,众棉厂的“冷静”处置态度,人们很难就“棉花囤货”形成共识,短期内不会发生抢购而导致棉价抬升的现象。

    第三,纺企审时度势,消极的棉花采购模式将有效的抵制棉价回升。

    众所周知,欧美对纺织产品出口的设限、印度棉花种植业和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周边国家纺织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纺织品除了需要拓展附加值外,目前最迫切的则是降低进货成本提高竞争力。今年以来,广大纺企正是看到国家通过大量发放进口棉配额,有意扶持纺织发展的政策,对于棉花采购才全面改为“即用即买”的模式,因缺少了纺企的“囤货”行为,棉价一直难以提振。其次,目前,国内纺织企业遇到了空前的销售难度,棉纱价格处于稳中偏弱的走势中,12月14日之后纺织出口退税将全面实施下调后的税率,无疑是给国内纺企“雪上加霜”。加之,前期广大纺企备货充足,即便遇到部分棉厂的人为提价行为,短期内纺企也不会跟进,其消极的棉花采购模式将有效的抵制棉价回升。

    第四,化纤价格回落,纺织配棉比例随之下降。

    近来,国内化纤价格发生了大幅下跌状况,其与棉花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各纺企为降低成本,降低纺织配棉比例已经成为业内同识。目前,尽管有关专家对于纺织配棉比例是否已经下降到64%以下尚存有争议,但化纤价格回落给棉花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也不利于棉价回升。

    第五,短期内,“棉花缺口论”难以在国内市场奏效。

    今年全球棉花丰收,成为国际棉花价格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国棉花缺口巨大,但美国每年要出口三百多万吨棉花,对世界棉花市场形成压力。今年中国棉花产量达到64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就在棉花集中上市期,国家还适时发放了70万吨进口棉配额,短期内国内棉花供应已明显相对过剩。外棉价格的回落打压了国内棉价,而目前国内棉价与外棉价格的倒挂,使配额无“用武之地”,进口棉入关受阻,则进一步给国际市场施压,造成国内外棉价双双低迷的效应。目前,据市场最新传言,国家将先期发放的70万吨进口棉配额使用时间延续到明年1至2月份,虽然消息还无从证实,但其对近期棉价走势形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综合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短期内国内棉价将逐渐止跌筑底,在低位趋稳,其间难免会发生窄幅波动行情,经过阶段性调整之后,棉价或许会再生回升行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