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点 » 正文

国棉三大乱相亟待治理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9-07  
     近年来,我国棉花进口量持续走高。海关总署于8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棉花进口总量已达274.3万吨,同比增长1.5倍,并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进口数量。而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数量仅为17万吨。根据预计,外棉消费比重到2010年时将有望达到50%以上。

    棉花种植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某些地区,棉花生产的收入甚至是当地农民的惟一生活来源。但是,同国棉相比,外棉在价格和某些质量参数上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纺织企业对外棉始终心存偏爱。如美国国内棉花享受的补贴数额巨大,在价格上相较国棉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般来说,相同等级的内外棉价格往往会有千元以上的差距。不过,2006年以来,我国棉花进口价格比去年提高了近10%,内外棉价差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虽然外棉巨大的价格优势正逐渐减弱,但是其在品质及贸易过程中的诸多便利性,仍是国棉在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首先,由于生产管理方面的原因,国棉中“三丝”问题严重(“三丝”是棉花业内人士对混入棉花中异性纤维的俗称,异性纤维包括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和塑料绳等非棉性纤维。如果原棉中的“三丝”清除不净,将直接影响棉纱和棉布的质量,导致纤维和布料染色不均,进而影响我国棉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这给纺织企业进行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如果纺织企业要去除“三丝”,生产成本又会相应增加。而美棉由于大部分采用机械采摘,在采摘和加工的过程中避免“三丝”的污染,因此,“三丝”含量很少,受到广大用棉企业的欢迎。

    另外,我国棉花在质检方面的不足之处,也使国棉在对外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对棉花的生产流通等环节有着详细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纤检机构执行和监督的力度不够,国棉进入纺织企业时往往存在包装不合格、标识缺失或不全、货证不符、缺少质量凭证或公检证书等问题,给用棉企业带来非常大的不便。而且,由于我国纤检机构同商检机构在执行标准的宽严尺度不同,因此以商检净重结算的外棉比按国内公定重量或毛重结算的国棉更加具有优势。

    第三,在进口棉花环节存在一系列弄虚作假问题。外棉在上述方面的种种优势,导致我国棉花进口量不断增加。为避免外棉对国内棉花供给行业造成冲击,我国出台了以配额发放控制棉花进口的政策。由于一般贸易类进口关税配额的发放环节不够完善,配额往往不能发放到最需要的企业手中,倒卖进口棉、倒卖配额的现象不断,寻租行为时有发生。

    我国滑准税政策的特点会使进口棉花税前同税后价格成反比,即进口棉花价格越低,关税后价格越高,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进口棉花,采用高报进口低等级棉花合同价格、通关后外商返还部分合同款的方式避税,扰乱了贸易秩序。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纺织企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加。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似有加速迹象,人民币的升值虽不利于纺织品出口,却给进口棉花带来了更大的价格优势,国棉对外棉的竞争形势也将越来越严峻。

    应该看到,随着内外棉价差的逐步缩小,国棉提高竞争力的契机已经出现。国家可通过补贴降低国内棉花价格,而国内棉花质量和流通管理的改善,也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