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国食用油行业突然出现了“压榨油比浸出油更健康”的观点。一时间,超市中、电视里、报纸上,“压榨油更健康”的报道接踵而至。许多商家也往往这样告诉消费者:“压榨油是绿色纯天然食品,最健康;而浸出油是用化学法提炼的,有化学溶剂残留,不安全。”在这一提法的背后,浸出油毫无疑问被扣上了“不健康、不安全”的帽子。
目前,在发达国家,浸出法制油工艺占到整个制油能力的90%以上。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主要存在浸出与压榨两种制油工艺。其中,80%以上的食用油厂家都采用了浸出法;只有不到20%的食用油采用了压榨工艺。普通压榨生产的食用油要比浸出生产的食用油价格高30%左右,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安全,一些消费者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选择了昂贵的压榨油。那么,压榨油真的比浸出油健康、安全?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食物与营养学会理事、全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农绍庄教授。
压榨和浸出两种不同工艺,口味也不一样
农绍庄教授说,压榨法利用施加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来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现在的压榨法已经是工业化的作业。压榨法由不涉及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榨出的油各种成分保持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而相对于压榨法这种非常古老的生产方法,浸出法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溶剂,利用油脂与所选定溶剂的互溶性质,通过溶剂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的油脂接触而将其萃取溶解出来,并用严格的工艺脱除油脂中的溶剂。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制油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生产条件良好;油料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我国植物油料种类繁多,不同油料的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有差别。压榨法和浸出法这两种油脂制取工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原料。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采用预榨———浸出法,如油菜籽等;低含油油料采用直接浸出法,如大豆等;而某些油料中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为保持其产品不失去原有的风味,多采取压榨法取油,如芝麻油、花生油等油脂的生产。农绍庄教授指出,工艺不同,油的风味也是不一样的。压榨油一般就经过初步的脱酸和脱胶就行了。压榨油因为保留了油料本身(如花生)的香味,可能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特点。而浸出油要经过脱酸、脱胶、脱色和脱嗅,其间正好可以祛除许多人所不喜欢的豆腥味。
两种油各有利弊,油好坏关键是生产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农绍庄教授指出,两种油都要经过精炼处理,只经过压榨或浸出这一道工序而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原油或毛油,含有较多的胶质、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只能作为成品油的原料。为防止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原油必须经过精炼加工处理,经过水洗、碱洗、脱酸、脱色、脱臭等工艺,使之成为颜色较浅、澄清的精制油,达到各级油品的标准才能上市销售。
农绍庄教授强调说,而影响食用油好坏的因素不是生产工艺,而是精炼程度及生产过程中是否严格按规范操作。采用浸出法工艺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如果在精炼时不能严格按“脱溶工艺”规范操作,那么在最后的成品油中会残留较多的溶剂,食用溶剂残留量超标的油会对人体神经系统、脏器有一定的刺激和伤害。而压榨法所用的原料中黄曲霉或黑曲霉等如果没有处理干净,也会影响健康。
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安全食用
国家标准中主要用三项指标决定油质优劣:酸价、过氧化值和浸出油溶剂残留量,这3项指标是食用植物油产品质量的核心,反映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控制、产品品质状况、油脂分解程度和氧化、劣变情况。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越高,油脂的品质也就越低。酸价、过氧化值、浸出油溶剂残留量超标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油脂加工中工艺不达标。二是包装、储藏不当发生氧化或水解反应。农绍庄教授认为,国家对两种工艺都要求标明生产方式,主要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选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脂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专家建议,在选择食用油时,要选择大型市场上的大品牌产品,而且要首先看标签,明确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