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004年,主要油料作物(含大豆、油菜、花生、油葵、芝麻)的种植面积从2.87亿亩上升到3.75亿亩,增长30.77%;总产从3455万吨上升到4626万吨,增长33.89%。然而,2005年,国内市场主要油料价格低迷,大豆、油菜籽降到近3年来的最低价;油菜秋播面积锐减,长江流域油菜秋播面积较上一年度下降30%左右,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预期2006年的大豆面积也会显著下降,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将因油料产业的萎缩而受到影响。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有4点:
一是国际市场油料价格低迷,国内外主要油料差价明显。以2005年10月为例,我国大豆价格(2500元/吨)比美国(1742元/吨)高44%%,菜籽价格(2360元/吨)比欧洲(2122元/吨)高11%,在价格上处于竞争劣势。
二是棕榈油比价日趋走低,竞争力越来越强。1995年,棕榈油的价格分别是大豆油和菜籽油的96.4%和91.7%,到2005年10月,棕榈油的价格下降到仅为大豆油和菜籽油的76.1%和55.3%。因此,国际市场上棕榈油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其它油料作物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而我国基本不产棕榈油。
三是我国油料进口量急增,严重冲击国内市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料进口国,随着加入WTO后主要植物油进口配额的逐年增加和对大豆等油料从2002年起完全取消进口配额限制,近3年来我国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同期国际出口量的15%以上,较入世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5年油料进口量又创新高,其中进口大豆超过2400万吨(是同期国产大豆的1.33倍),进口植物油672万吨以上,二者之和已接近同期国内植物油生产总量。
四是国内食用油市场趋于饱和,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趋弱。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国内植物油消费总量为2045万吨(其中进口672万吨),再加上进口大豆2400万吨,我国年人均植物油消费量达到19kg,比同期世界年人均量还多2kg,国内食用油料消费市场已基本饱和。而需求量巨大的生物柴油产业又尚未启动,因此,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很弱。
从2006年起,我国将取消对植物油的进口配额限制,来自棕榈油和大豆进口的冲击将更为严重,我国油料产业发展形势将更为严峻。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我国的油料产业将有可能像欧美的纺织品产业一样在WTO过渡期后面临困难。为防止这样局面的出现,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大力发展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石化柴油的良好替代品,在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发展极为迅速。欧盟在2004年以菜籽油作为主要原料(占80%以上)生产生物柴油达200万吨。目前,国际市场上植物油价格已基本接近柴油价格,用植物油转化为生物柴油在经济上已基本可行。在我国的动力燃料中,柴油占主导地位,且消费量连年增长。因此,采用一系列政策扶持利用植物油发展生物柴油,既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燃油安全,又有利于发挥其对油料产业的市场拉动作用,从而有利于农民的就业和增收,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实行贸易保护综合措施和出台贸易保护技术性措施。重点研究和开发油料产品的检测技术,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采取必要的贸易技术性措施,减缓进口油料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如,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豆的转基因特点和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0%以上(其营养品质差,长期食用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特性,出台相应的食用油标准和政策,并加强舆论宣传,以减少国内市场的需求。
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与世界油料主产国相比,我国油菜单产明显高于菜籽主要出口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另外,我国有利用长江流域冬闲田进行油菜生产的独特资源优势。我国花生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与同季节其它作物相比其单位面积产值也是最高的。因此,油菜和花生是我国两大极具优势油料作物。我们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我国的油菜和花生产业发展成美国的“大豆业”或东南亚的“棕榈油产业”,以确保我国油料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