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油”强力冲击民族产业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介绍,我国进口食用油主要集中在美洲大豆油和东南亚棕榈油两个品种上,它们的共同优势是价格低、产能大、品牌效应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都有极强的竞争力。
从价格上说,美国大豆油主导了世界油料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棕榈油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大。总体上说近10年来国际油料价格趋势是不断下降,国内食用油价格已明显高出世界水平。以2005年10月为例,美国大豆价格为每吨1742元,制成成品油后到岸价格不过4900元。我国从原料成本上就输掉一筹,具有可比性的东北大豆同期销售价格为每吨2500元,相对含油量较低,加工成本随之升高,成品大豆油的价格达到5400元,高出世界平均价格水平10%。
与此同时,产于东南亚的棕榈油与油类的比价日趋走低,竞争力越来越强。棕榈油是以产于东南亚的棕榈果肉为原料压榨而成,只以“油”这种单一形式进行流通,多年平均价格与大豆油和菜籽油的比价已分别下降到76.1%和55.3%。目前,主产国马来西亚、印尼已将其作为重要的出口工业进行各种政策扶持。
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还缘于大豆油、棕榈油产能极大,有着向世界范围进行输出的内在驱动力,对广阔的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已久。王汉中介绍,美国大豆种植面积29.36百万公顷,由于推行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单产比我国高出四成,达到每公顷2.5吨,总产为7350万吨。棕榈油则是名副其实的“油王”,在赤道附近热带气候中生长的棕榈,一年四季均可收获,尽管种植面积比其他油料作物小得多,仅占世界油料面积的7%,产量却达到世界总产的33%。现在,马来西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国,每年棕榈油生产量超过1300万吨。
--食用油进口量持续放大
正是由于进口油价格、产能的优势,入世过渡期,本土食用油节节败退。从入世以来我国棕榈油、大豆油及菜籽油的进口情况看,2001至2005年,我国进口量每年均达到配额上限,大豆进口量也增长迅猛,2005年我国植物油进口量已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近20%。
王汉中指出,现在油料市场处于一个关口,一方面,目前我国食用油消费市场已经饱和;另一方面,食用油进口量还在不断增加。造成的必然结局是在一个固定的市场“蛋糕”面前,进口油不断挤压国产食用油的份额。换言之,在需求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口油每增加1公斤,意味着就必须挤压1公斤国产食用油。两者已由从前互为补充转化为“针尖对麦芒”的竞争关系。
食用油市场是一个相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拉动的潜力有限。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国内植物油消费总量为2045万吨,其中进口量为672万吨,加上进口大豆2400万吨,我国人年均植物油脂消费量达到19公斤,比同期世界人年均17公斤还多2公斤。
专家们称,今年食用油市场完全放开,实行9%的单一低关税,国内油料产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事实证明了专家的预测,1月我国食用油进口量又创新高,商务部外贸司在当月发出对食用油的进口预警通报。1月到4月的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食用油进口量仍处于高位,尤其是棕榈油,4月进口量再次大幅增长。
--油料产业链各环节危机凸显
记者了解到,部分基层农业干部忧心忡忡,认为我国放开油料产业面临的窘境有如去年欧美的纺织品市场,面对取消配额后来自中国纺织品的强力冲击,欧美的纺织品产业溃不成军。现在的我国油料产业面临的也是这样的危机。
专家称,全面放开市场的风险可以从去年的油价大幅下跌窥见一斑。当时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的价格改变了过去几年的连续上升趋势,掉头向下,从种植油料作物的农民到各级加工商经济利益遭受了巨大损失。
王汉中说:“目前长江流域油菜黄金带的油菜种植面积急剧萎缩,2006年东北大豆也将面临类似危机,民族油料产业岌岌可危。”他认为,除去转基因因素,从质量、价格、产量上东北大豆与美洲大豆相比优势不明显,2002年起这个品种面临着较大的外部压力。现在,由于食用油市场又完全放开,进口量冲击的范围横向上扩大到油菜、花生等行业,纵向上波及到油料作物的产业链各环节,现在菜籽油和花生油的价格是硬生生地被进口油拉了下来。他还指出,油菜、花生产业危机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作为我国的优势油料作物,一旦它们的产业链崩溃,国际竞争力将无从谈起。
据初步统计,受市场影响,油菜第一大省湖北今年油菜种植面积萎缩了近20%,安徽、四川、江苏等油菜大省油菜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菜籽油市场价格仍在低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菜籽收购市场不容乐观。
面对市场的低迷,油料加工企业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少在带亏运营。据安徽省油脂协会统计,当地51家油脂加工厂,已经有20家处于亏损之中,尤其加工量在500吨以上的大型加工油脂厂大多在带亏运行。湖北省日月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德文说:“日月公司油菜籽年加工量为20万吨,去年菜籽油价格一路下滑,公司亏损了600万,农民认为收购价低,他们不知道市场行情就是这样,今年说不定价格更低。”蒋德文称,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油菜种植面积大,加工企业集中,除了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厂能保本外,其余的都在亏损。
目前我国大豆、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约4亿亩,油料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上亿农民的收入和就业。
--专家建议对进口食用油设置技术壁垒
面对危局,基层干部和油料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研究主要进口油劣势质量指标,充分运用世贸有关条款对其设置有效的技术壁垒,给食用油进口“设防”。
王汉中称,实际上两种主要进口油料产品东南亚棕榈油和美国大豆油确实存在先天不足。首先,棕榈油是劣质食用油,长期食用不利于人体健康,其销售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没有市场,因此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来降低棕榈油进口量。具体而言,棕榈油的劣势在于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超过50%,营养品质比猪油还差,温度降低会与猪油一样凝结成白色固体。由此,长期食用会造成人体血清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导致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他建议将“食用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标准”设在20%以内。“这样既能将棕榈油挡于‘国门’之外,同时又不影响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他称,目前我国生产的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都比较低,均在20%以下,最高的花生油饱和脂肪酸含量也不过18%,菜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仅7%。
从技术上说,国内对食用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检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王汉中介绍,目前国内大多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食用油里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只要将食用油样品在仪器上经过,其饱和脂肪酸含量、组成均可精确显示。
其次,美国大豆油的先天劣势在于它是转基因食品,目前的研究还未对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得出结论性意见,欧盟市场一直对其关闭。专家们则建议有关部门和厂家切实落实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中国油脂专业分会副会长褚绪轩也支持设置技术壁垒的做法。他说,通过设置技术壁垒能在短期内减弱进口食用油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冲击,保护油菜、花生等优势油料作物。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蛋白质是人类所必需的三大类主要营养素,其中脂质及蛋白质主要由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提供,油料作物的发展在国家的食物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在设技术壁垒的同时,油料专家和农业技术官员还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从源头上降低对“洋油”的消费量。湖北省农业厅油菜办公室主任伍昌胜说,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较少,普遍存在进口货即是高档货的观念。不少人把比猪油还差的棕榈油当成高档油,把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当成高档货,以为营养价值高的菜籽油、花生油比不上它们,造成进口油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要降低需求量,须从源头上动员全社会消费者的力量,让他们确实了解到棕榈油是劣质油,美洲大豆油存在安全隐患。
王汉中认为,与世界有关油料主产国相比,我国油菜单产明显高于菜籽主要出口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花生单产是世界平均数的一倍以上,与同季节其它作物相比其单位面积产值也是最高的。因此只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加上政府扶持,就有可能发展成类似美国的“大豆业”或东南亚的“棕榈油产业”那样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