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5月23日讯: 5月21日本报刊登的《吃塑料桶装油影响生育》一文,报道了塑料桶装食用油中会溶进对人体有害的增塑剂,该物质对人体生育有毒害。昨日,记者针对食用油市场进行了采访,发现目前福州市场上90%以上的食用油,都采用塑料桶装。
【市场】食用油几乎都用塑料桶装
昨日,记者走访了福州多家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发现目前市场上盛装食用油的容器90%以上是塑料桶。在华林路一大型超市,记者向一位正在购买桶装食用油的顾客咨询,是否知道“吃塑料桶装食用油影响生育”,对方表示很惊讶,称“家人一直都在食用塑料桶装的食用油,没感觉对身体有啥影响”。
她说,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桶装食用油几乎都是用塑料桶装的,消费者很少有别的选择。不少顾客认为,既然用塑料桶装食用油对人体有害,厂家就应该停止使用,为什么还“明知故犯”?“这种做法对消费者太不负责了。”
【厂家】 塑料桶经济实用
“我不知道增塑剂对人体到底有哪些危害?”在采访中,许多食用油厂家均表示,没听说过塑料桶对人体有害。福州一家食用油生产厂家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家也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使用塑料桶盛装食用油,而且他们厂使用的塑料包装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材质,安全性强。”
该负责人表示,塑料桶的成本也远低于玻璃瓶,运输起来也更方便快捷。
【专家】 玻璃瓶短期内难推广
福州大学商品包装工程教研室朱东红副教授认为,如果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玻璃瓶是比较理想的替代品,但是玻璃瓶容易破碎,并且材料成本、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同时玻璃瓶包装由于制作工艺的原因,要达到5升容量很难,而食用油比较常见的包装是5升,由于多种因素,因此短期内玻璃瓶替代塑料桶是不可能的。
朱副教授称,塑料桶在制作塑型过程中,要加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生育有害,而短期内用玻璃取代塑料桶却不大可能实现,故建议市民,食用油购买回家后,可倒出来盛在玻璃器皿内。
朱副教授表示,我国制定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使用卫生标准(GB9685-94),对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均作了规定,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
他认为,我国食品行业应大力提倡减少塑料包装容器的使用,尤其应避免塑料制品同各种食品的直接接触,从而防止增塑剂对食品造成污染,因此,食用油最好使用玻璃瓶装。
****我国食品容器相应标准滞后增塑剂污染严重
塑料桶装食用油多含增塑剂
金羊网-羊城晚报5月22日 记者孙晶、黄海云报道:“用塑料桶装食用油,食用油中会溶进对人体有害的增塑剂。”获悉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的这一检测结果后,记者昨天追踪发现,由于我国相关标准滞后,这其实只是增塑剂污染的“冰山一角”。“增塑剂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个案:增塑剂污染食用油
增塑剂慢性毒药危害大
据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介绍,日前,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科研小组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物质(DBP和DOP)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增塑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增塑剂。由此推定,食用油中检出的增塑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
科研人员发现,增塑剂的急性毒性很低,人体摄入后几乎没有急性中毒的表现,比如呕吐、发烧、拉稀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安全,相反其慢性毒性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大。国外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增塑剂可导致动物存活率降低、体重减轻、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这种增塑剂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对男性的毒害要更大一些。
广州食品安全信息网日前在一篇新闻稿中,公布了这一检测结果。
食用油塑料桶装很常见
目前,我国千千万万户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食用油。
昨日,记者从几家大型食用油厂家了解到,目前国家标准中并没将增塑剂列入食用油检验的理化指标中,而且也没有对增塑剂的含量作出规定和要求。
“是否能将塑料瓶包装换成玻璃瓶或铁罐?针对记者的提问,一位花生油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该企业也曾用过铁罐包装,但一方面成本过高,另一方面铁罐也可能会出现氧化等反应,消费者也普遍反映铁罐使用起来不方便。而如果使用玻璃瓶则会给运输带来不便。他还表示,目前即使国外原装进口的橄榄油等产品,也都是使用塑料瓶包装,只有少数礼品装采用玻璃瓶。
延伸:增塑剂使用范围广
增塑剂影响比农药还广
更让人担心的是,目前增塑剂污染几乎无处不在,这种化工行业最常用的原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从塑料制品中溢出,进入空气、土壤、水源乃至食物。“其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昨日,广东省防疫站的专家和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都向记者透露,在无数次的试验当中,空气、水和各类塑料产品以及人体的血液甚至乳汁当中都发现含有增塑剂。
专家介绍,含有DOP增塑剂的PVC制品在与人类医疗、生活相关的领域中应用也很广,而且很难用其它材料来全部取代。如乳胶手套、血浆袋,一部分输血、输液、呼吸用具,以及儿童玩具、人造革(用作服装、鞋料、手提包、沙发面料等)中,PVC制品占有很大比例。一些发达国家已对这些产品中使用的增塑剂和其他助剂有了严格的规定或相应的建议,而我国的医用手套、血浆袋的主增塑剂仍为DOP。
食品中没规定最大含量
虽然目前发达国家也无法找到彻底解决增塑剂污染的办法,但欧美日韩等国已经用柠檬酸酯类、环氧酸酯类等安全环保增塑剂作更新替代产品,并纷纷出台标准和法规,在食品包装、医疗用品、儿童玩具等与人体接触的制品中禁用DOP。这种法规一般遵循两个原则:限制塑料中增塑剂的使用量,限制向食品中迁移的最大允许量。
我国也制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使用卫生标准(GB9685-94),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
虽然这些增塑剂品种是否致癌尚无定论,但由于我国的相关标准滞后,由此已经引发国内塑料制品出口受阻、而含过时增塑剂的产品大举入境等一系列问题。广东省疾控中心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申请这方面的课题,希望对PVC中有害物质的析出量作出具体分析,继而对产品标准修改提出建议,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未能落实。专家呼吁,解决我国增塑剂标准滞后问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