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依旧僵持 棉价短期涨声仍难响起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2-20
    

    郑棉在11月底下破万五大关后,一直表现出振荡波动的行情。由于基本面上朦胧,始终无法提供清晰明确的信号,使得期市也随之失去了主心骨,14700~15000成为价格运行主地带,给人一种恍恍忽忽的感觉。日成交的1~2万手,已经延续了较长时间,说明场内多空双方交投活跃度严重匮乏。而近几日,持仓量也开始不断萎缩。主力3月合约,从月初的3万余张,下减到目前的2万多张,不难看出资金正在陆续撤离

    棉花期市。虽然价格处于相对的高位,但消息面的"真空"现象多时,政策的"闭门不出"以及现货市场的僵局未能完全化解。从而导演出当前的尴尬景象,也是情理之中的。后期将迎来的涨势的确是笔者和各方的共识,但现在仍然需要时间积累作为铺垫。下面个人就大致阐述下几个应该重视的因素:

    供求中的供求  

    05年度国内棉花供求的"缺口论",在年初就已经响彻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对于期棉投资者和棉花现货商,只要提到此话题就不由乐开怀。的确由于去年的棉贱伤农和今年减产且欠收,缺口的进一步撕大是不争的事实。在产量方面,虽然官方至今未有任何言语,但基本被定格在540~560万吨范围之内。而消费量上攀至900万吨,也几乎不会是偏激想法。300多万吨的口子,着实是个诱人做多的充实理由。可是我们也不能不顾及到全球这个大家庭。毕竟本年度巨大的进口量,势必会将国内外两个棉市,牢牢的拴在一起。那么内棉价格变动,很多时候会受到国际棉市的影响。根据USDA报告中显示,全球棉花资源已达到相当充裕的地步。第二产棉大国-美国的产量更是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如此一来,只有靠着中国的不断进口去消耗。而其能否真正有效地完成使命,或者在消耗时,对全球棉价能产生多大的助推力量,把价格从弱势中拯救出来,都是我们难以预估的。反过来,在持续的进口过程中,对国内棉价的制约也会体现出来。因为每月近三十万吨进口,压力同样不可轻视。由此在审视本年度棉价走势当中,及时观察两个市场的动向,是必不可少的。保持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准确地判别出价格未来的去处。

    对此因素的阐述,也许不会立刻就对市场和价格造成影响,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只会逐渐显现。

    现市"看"声一片,局势依旧僵持  

    目前,全国新棉收购工作接近尾声。长江中下游以及新疆棉区,收购基本告一段落。在多方面的配合下,此两地的收棉工作今年进行的还是较为顺利的。而在冀鲁豫地区,自新花上市伊始就表现的差强人意。主要是当地农民惜售心理异常强硬,以及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也出手乏力。以致目前为止进度缓慢,仍有1/3的籽棉握在农民手中。当前市场购销两难的局面较为突出,首先是收购后期,籽棉品质逐步下降,可价格却未能同步。轧花厂面临成本压力,大都趋于停收。而在销售方面的不畅,其实在国庆之时就展现出,且延续至今。由此说明收购价格的高企,没能良好的传递下去。从薄利到无利,甚至购销倒挂都在今年市场上屡见不鲜。买卖双方"隔岸相望"的持续时间,是近几年均属罕见。年底将至,企业还贷压力陡增,对资金回笼的欲望明显。收购乏力更为清晰,时常的白条、欠款现象,加剧了惜售。棉纺企业亦在年底时节,遭受资金匮乏的"瓶颈",采购意愿暗淡。加之销路不顺,使得库内产品积压严重。争取适当"走量"来扩充腰包,可"有价无市"的特征依然矗立。当前企业主要以内销为主,因此外单偏少,让企业表示无奈。纺企的"随用随买"思路,一直没有太大改变。虽然库存不足一个月的状况多时,但当前的各种压力以及对后期市场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加进口棉千余元的优势,让他们对采纳资源有些"退避三舍"。

    由此看出,整个市场陷入了深度僵局中,各方收缩手脚是主旋律。进而出现的交易清淡,观望气氛浓烈。看来等待彻底复苏,还需要时间上的过度。

    浅析出口关税和滑准税  

    近日国家出台从2006年1月1日起,将停止征收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当天郑棉期价立马高涨百余点。如果单看此消息,性质归属利好。但这必须结合多方面观察。因为我国政府在6月和8月两次因欧美恶意设限,而做出对累计98类取消停止征收出口关税。故大部分的纺织企业其实早已不用缴出口关税,剩下小部分产品尚需缴出口税。虽然,产生的低附加值,冲击低段市场的国内小规模纺企业还是会受到照顾。但总体来言,出口关税停收已经是象征大于实际见好意义。反观国家明年起实行的对欧美出口配额,以国际化的70%按业绩发放,30%投标竞买。无形中在加大企业的出口成本,特别是投标方式给予的压力更加大。另外,关税取消今后我国纺织品出口时,欧美等国将如何应对,也是不为人识的。从中我们看出利好作用对市场各方,棉花价格提供助涨的动力的有限的。

    06年中,滑准税仍然会继续运用,关税并未像前期市场所说的提高,5%~40%将沿用下去。不同的是低价较今年上升到13000元。看得出,国家想通过进口原料质量趋高,去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初衷不变。也希望用棉企业把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思维能够一如既往。侧面也不愿意看到低等棉的泛滥成灾,毕竟本年度国内4~5级花不乏少数。不过笔者认为,现今纺企对高等棉纳入的欲望是往日不可比的。经过设限寒风的洗礼后,其也看到从量化转为质化是大势所趋。不然归入淘汰行列只是时间问题。05年度国际产棉大国基本生长良好,但高等棉相比之下还是较缺,那么价格高于13000底限几乎是必然的。所以此政策的出台如同出口关税一样,意义不大。

    经过上述的分析,个人觉得近期对棉价的言涨似乎有些为时过早。整个棉市、各方的心态恢复还未完全启动、恢复。预计年内期现价格全面上涨的条件不够扎实,充分。以振荡盘整,去积蓄能量的行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