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棉走势将趋一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2-01

 

    美棉自10月中旬走出57.75美分的高点后,就一直保持着几乎垂直阴跌的格局至今。市场消化完利多因素后,季节性的供给压力以及消费疲软的空声,就始终对期价形成很大的打压作用。到目前为止,50美分上下成为多空双方交投的主要地带,似有构筑阶段性底部的迹象。而郑棉期货价格却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内外棉市后市如何演绎,笔者提出几个市场较为关注的问题来与大家交流。

    1.本年度全球供求关系结构性问题突出

    USDA在6月开始不断地上调2005年度全球棉花产量,最新报告中预测产量将会达到2562.88万吨,比年初预估值高出近300万吨。美国本年度产量预计会上升到504万吨,是继2004年度后的第二高产年。中亚和南亚诸国,由于基本风调雨顺,丰产的预期极有可能成为事实,如此不仅使得全球棉花产量高企,连期末库存也创下了1000余万吨的水平。但中国方面,USDA却接连下调2005年度的产量,为533万吨左右,但消费量却上调为900多万吨的新高,进而导致进口量升至348万吨。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未来的时间里,全球尤其是美国国内巨大的棉花资源能否得以消化,中国方面的进口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2.美棉对华出口浅析

    上文提到了美国本年度棉花产量仍然属于次高年,为何美国供求关系却保持中性,甚至利多呢?原因是USDA调高出口的幅度盖过了产量的上涨。11月报告中,美国2005年度的棉花出口量为352万吨,创下了近10年的新高。也就说,当年度中美国出口任务相当艰巨,而中国又是最大的进口国,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趋浓。近阶段,美国农业部多次提出,其对华出口的棉花份额在逐步下降,主要是中亚国家的棉花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1—10月我国进口中亚棉的数量同比出现了10%左右的增长。

    可笔者作了一个统计,从本年度第一周至今,我国对美棉不管是签约量还是装运量都维持在50%的比例,这说明我们对美棉的依赖程度还是很大的。毕竟目前中亚棉在质量和购买模式上有着较重的缺陷和阻碍。故笔者认为,中亚棉增加的趋势虽会延续,但要想在近几年中撼动美棉的霸主地位仍不太可能。

    3.美棉消费何时能复苏

    美棉在近一多月的下滑过程中,出口销量的萎缩也对棉价起到了较大的压制作用。个人统计,在9月中旬之前,美棉周平均出口量为4万—5万吨区间,而随后平均出口为1万—2万吨。究其原因,根据棉花生长周期看,9月下旬开始是各产棉国新棉上市之际,棉花企业势必会先采购国内棉花,放缓进口步伐,而美国自身的季节性供给压力与日俱增,二者结合起来致使出口呈现低迷窘境。现今期价的大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使企业看到成本的降低而挑起购买的欲望。这两周美棉出口销量有所好转,上升到2万多吨,似乎也是对价格走低进行良好回应。不过,何时才能够真正复苏,中国国内的消费何时启动才是关键所在。目前美棉期市对我国政府下放配额 “关心备至”,但迟迟未发让其郁闷不已,现在内外价差(1%关税,5%—40%滑准税)保持在1500元上方,超出合理范围多日,也使得国内企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局面。由此,预计后期一旦配额落实,也是美期棉摆脱低价区之日。

    4.再说配额

    近几个月来国内棉花市场对配额因素困扰许久,国家在10月就喊出要发放89.4万吨配额,但迟迟未付诸行动。近期市场中又流传多个关于配额下发的版本,如一次性发放200万或者300万吨配额。也有说国家会提高关税幅度,去缓减对国内棉价的压力。但笔者认为,国家一次性拿出200万—300万吨的配额似乎不太划算,因为如此大的数量不仅会对国内棉价瞬间产生强大压力,也会促使外棉价格短期内受到有力刺激,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于情于理相信政府都不会这样做。那么对提高关税幅度,个人以为鉴于目前内外价差来看,就算提高到2%,哪怕是3%,顶多增加百余元的成本,并不会实质性影响企业购买外棉的意愿,同时也不会影响外盘棉价的走强。可见两则流言都将不攻自破。至于国家何时下发,笔者不敢轻易断言,毕竟目前的棉花市场迷雾重重,不确定因素太多,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够给予我们一个最终的合理解释。

    通过对上述几个因素的阐述,中美棉市在后市将会受到政策、时间以及各自场内主力操作思路等多方面的牵制。虽然现在两个市场走出了不同的走势格局,但这只是暂时的,二者价格趋于一致才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