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料、油脂生产与消费快速增长
植物油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粮食和棉花。1985-2004年,全国植物油料的产量由3295.81万吨发展到5937万吨,增加了2641.19万吨。根据统计,2004年我国主要油料的总产量达5937万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在5937万吨国产油料中,扣除大豆、花生、葵花籽和芝麻的直接食用部分后,折油1086.9万吨。
1985年以前,由于我国当时食用油消费水平不高,我国一直是植物油和油料的出口国家。1986年以后中国成为植物油净进口过。近几年,由于国内市场对植物油的需求猛增,油料生产满足不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植物油的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国家需要每年进口植物油,而且数量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植物油和油料的进口大国。
2004年我国大豆、花生、油菜籽、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8中主要油料的总产为5937万吨,其中大豆产量1720万吨,花生产量1431万吨,油菜籽产量1304万吨,棉籽产量1074万吨,葵花籽产量197万吨,芝麻、油茶籽和亚麻籽产量合计为211万吨。2004年我国进口大豆2023万吨,油菜籽47万吨,进口大豆油252万吨,菜籽油35.3万吨,棕榈油385.6万吨,总计折油1055万吨,出口花生果9.5万吨,花生仁40万吨,扣除出口折油30万吨,净进口折油1025万吨。2004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供给量为国产油料折油1086.9万吨和净进口油1025万吨之和,总计为2111.9万吨,人均可供给量达到16.2公斤。2004年食用油的消费量约为1750万吨,人均年消费量为13.5公斤,进一步缩小了与世界人均年消费量15公斤的差距。
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5亿,人均食用油消费按15公斤计算,食用油的总量将达到2250万吨,食用油的消费量将增加500万吨。为满足食用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发展油料生产外,每年进口一定数量的油脂油料也是必须必需的,而油料增产和进口油脂油料的增长,为中国油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油脂工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国的油脂工业是一个朝阳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油脂工业形势空前大好,许多地区的政府部门为当地的食品工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对粮油工业基础设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多企业从国外引进了成套先进的油脂设备和技术,使中国油脂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缩短了同国外先进国家水平的差距。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阶段全国油脂工业从国外引进了50多条生产线,外汇总投资约5000多万美元,其中,仅北京市就引进了6条生产线,投资近600万美元,配套资金约5500万元人民币。
20世纪80年代是油脂浸出技术和全精炼油技术大力推广的年代,浸出制油厂在全部油厂中所占的比率大幅度的提高。根据统计,1984年,全国国营粮食部门共有浸出油厂(车间)363个,浸出制油能力332万吨,浸出油产量仅40.4万吨,浸出油脂的加工能力占当时油厂加工能力的20%,浸出油的产量占油脂总产量的17.2%;1984年全国共有全精炼设备年生产能力50万吨左右,年生产全精炼油约8.9万吨,平均设备利用率不足20%。
有关部分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全国浸出油厂(车间)约1500个,其中千吨以上的大型浸出油厂近100家,油脂浸出能力突破了8400万吨大关,浸出油产量约达1100万吨,浸出油脂的能力占油脂加工能力的90%以上,浸出油的产量是油脂总产量的80%以上;2004年全国共有炼油设备的能力达到3400万吨,年产精炼油1400万吨,其中一级油352万吨,二级油70万吨,人造奶油设备能力约100万吨,年产量约50万吨。
自1980年起,随着北京、上海等地一批人造奶油、起酥油、粉末油脂、可可脂、代可可脂生产企业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没有食品专用油脂的历史,使中国油脂工业由单一的植物油生产向油脂及制品的深加工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根据资料显示,1984年我国人造奶油设备的设计生产能力只有2万吨左右,而到1996年我国人造奶油的设计生产能力已达15万吨,2001年生产能力又增至30万吨,近几年来新的更大规模的人造奶油企业还在不断建设,仅从丹麦引进的人造奶油生产线就多达49条,单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1.5-6t/h,到2004年底我国各类人造奶油的生产能力已突破100万吨。
同时,通过我国油脂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油脂机械生产厂家和油脂生产企业密切配合,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使油脂机械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如大型油料预处理设备:大型榨油机、轧坯机、油料挤压膨化机,软化机、蒸炒锅等;在油脂浸出成套方面有:混合油负压蒸发新技术,浸出油厂闭路循环节能新技术,四号溶剂浸出技术,日处理1000吨以上油料浸出成套技术的开发等;在油脂精炼技术方面:大型碟式离心机、阿玛过滤机和大型脱色、脱臭设备的开发等。另外还有米糠油物理精炼新技术、塔式炼油新技术、棉籽油混合油精炼技术、生物酶精炼技术以及油脂油料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可惜成果。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采用,不仅为中国的油脂工业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4年全国油脂工业产值为23.089亿元,利润为1.205亿元;到2003年全国油脂工业产值即增加到862.74亿元,利润增加到21.89亿元。20年间中国油脂工业产值增长了37.5倍,利润增长了18.2倍。
3、琳琅满目的油脂产品
众所周知,中国油脂市场自1956年起实行计划定量供给,市场产品以“二级油”为主(相对于新标准的四级油),兼有少量的“一级油”(相对于新标准的三级油)。过去的“二级油”是一种经简易精炼的低品质食用油,这种油酸值较高,色泽较深,有明显的原料油气味。在2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低品质油脂已在多方面不能适应当时消费市场的要求,特别是在花生油消费区更为明显,他们对计划供应的食用油不爱吃,因为这些油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家庭环境卫生的要求和西方饮食文化传统的要求。
为顺应市场的需求,1982年,由山东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在北京化工实验厂(后改北京黄油厂)率先引进油脂全精炼成套设备和人造奶油设备。随后全国大中城市及一些县级市也相继引进了生产能力在50-100吨/天的全套精炼成套设备,全年总精炼能力在30万吨以上,油脂制品总能力在5-8万吨。这些引进的生产设备的投产,引导了中国油脂工业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发展,调整了中国油脂工业的产业结构,同时也为食品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多种高品质油脂和专用食品用油,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前,国营粮店都是凭票供应食用油,在一些大中城市也仅有为数极少的全精炼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的数量就更少,小包装油几乎没有。而现在我们的超市或连锁店,清晰、透明的各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琳琅满目,色拉油、高级烹饪油、营养调和油、浓香花生油、小磨香油、特种油脂以及专用油脂等产品应有尽有。现在的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名牌产品竞相开花,如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足鼎立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可以说,中国超级市场货架上的各类小包装油品,与国外超市的小包装油品没有什么两样。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食用油消费市场就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这对我国这个人口众多、油料资源供需相对趋紧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