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农业部一位官员指出:“湖北作为全国最大的油菜籽生产省,若能提高菜籽价格,让农民得实惠,将对全国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华中农大博导吴谋成、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为首的专家们则认为,面对国际竞争,湖北油菜产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进一步提高油菜籽质量,同时要提高包括加工和流通在内的产业链效率。”
竞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专家们指出,要提升湖北油菜产业的竞争力,双低率和含油量的提高,仍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
与加拿大等国相比,目前我省推广的油菜品种仍存在较大差距。不仅菜籽含油率低,种植技术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虽然全省油菜“双低”(低介酸、低硫甙)品种普及率已达95%,可收获的油菜籽“双低”达标率却低得可怜。
这似乎颇令人费解。不过专家们揭开了谜底。
一项为期5年的、对全省5个油菜主产区的156户农户进行的跟踪调查显示,尽管在各方努力下,去年农户中使用双低油菜品种的比例接近90%,但仍有10%的农户没有使用推荐品种。正是这个10%严重影响了90%的品质!
原来,在油菜种植过程中,100亩油菜田中如果有一亩没有使用双低品种,就会出现花粉交杂和混杂,导致其余99亩田也无法收获预期中的双低油菜籽。
此外,我省一般每亩油菜生产总成本250元~300元,其中仅用工费就达168.6元。而加拿大等国油菜生产实行了全程机械化,亩用工量仅为我们1/13。
生产成本高,品质又与人家有差距,这严重制约了我省油菜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光明研究员指出,能否找到含油率更高的双低油菜品种?如何对油菜生产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以提高菜籽的“双低率”?我们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
深加工化平凡为神奇
发展油菜产业最终出路是通过深加工来提高效益。
今年4月,一项被认为对油菜深加工关键技术有重要突破和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从菜粕和籽皮中提取浓缩饲料蛋白、植酸和多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主持该项课题的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吴谋成教授。经过五年的攻关,一度被当作肥料出售的饼粕终于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以年处理1万吨油菜饼粕的生产线为例,可生产200吨以上的菜籽多酚(1000元/公斤)、200吨以上的植酸(160000元/吨)和4000吨饲用浓缩蛋白(5000元/吨)及3000吨无毒蛋白饲料(1200元/吨)。根据价格计算,产值可达到2.5亿元,而现在1万吨饼粕只有1200多万元,增值20多倍。”
吴教授以算账的方式作了解释。他透露:“利用该项技术,湖北华益油料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全省第一条年加工菜籽饼粕2000吨的生产线。目前其浓缩蛋白、植酸等产品已经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省农业厅油菜办公室乐观表示,全省年产油菜籽约为220万吨,榨油后的剩余饼粕约150万吨,如果全部进行深加工,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约100亿元。
传统交易模式亟待摒弃
流通领域是我们与国际对手交锋的直接战场,也是我省油菜产业最薄弱的环节。
6月上旬,油菜籽交易正进入旺季。记者走进全省油脂加工重镇七星台。记者发现,镇上所有的油菜籽交易一律用现金进行。
巨星油脂公司老板周光金说,公司一天就要支付150万元的现金,而全镇一天的现金流量则高达1000万元。“大量现金交易的存在,意味着大家对现金以外的方式缺乏信任。”一位日本专家在研究湖北的油菜交易现状后这样评价。
这种交易方式意味着厂家在油菜籽收购季节,必须准备大量的现金,这给企业资金运转带来困难,直接影响企业的收购量和价格。
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收购现金,导致农民手中的油菜籽无法卖出,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肆意压价。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关专家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建议:“各方亟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利用金融机构进行转账付款。同时给农民的货款要根据一定时间内的平均价格来进行结算,确保农民的利益。”
报告还建议,为了让农民有更大发言权,应该建立农户的互助组织,开展收购和流通服务,通过专职农协组织来收集信息、销售及同厂家谈判、收回货款。
对于油脂加工企业而言,需要改变现行的由各家农户将货物送到工厂、用现金结算的方式,要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来保障原料供应。大批发商也要利用期货市场来把握买卖时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期货交易来抵御国际市场对我省油菜籽交易的冲击。在这方面,东北大豆和河南的强筋小麦有过极为成功的经验,他们在进入期货市场后,利用期货规避了国际市场的冲击。”专家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