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导刊:棉花产业的理性回归元年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2-05
    对于中国棉花企业而言,或许2005年收获最大的不是自元旦以来的棉花价格逐渐回升,也不是临近年关的交易逐步活跃,而是突然之间得到的一种渐趋理性、逐渐成熟起来的棉花企业人心态。

    在我们关注的棉花产业里,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棉花企业家那里,我们看到、听到最多的就是“理性的市场”、“理性的价格”、“平和的心态”等等此前很少闻知的词语,或许,2005年正在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理性回归元年。

    “拐点”的理性内涵

    “根据我们的观察,现在能够确认2005年元旦前后棉花市场出现的价格变化显然是这个棉花年度的市场拐点。”中棉集团玛纳斯中棉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锡玉分析道,“这是棉花市场走向理性回归的一个标志。元旦以前,由于多路资金出于对棉花市场暴涨暴跌不理性预期,不断介入籽棉收购市场,加之籽棉刚刚上市出现的阶段性资源供大于求,使棉花市场一度显得较为混乱,出现棉花价格不断下跌、棉农惜售、棉企惜收、纺企惜购等非理性现象。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江苏省棉麻公司总经理陈俊良表达了相似观点:“元旦以来,棉价有所回升,这显然是一种正常的、理性的回升,而春节前后这一势头应该能够继续保持下去。”陈俊良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近期棉花价格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从成本因素考虑,虽然近期部分棉区还有零零星星的籽棉收购,但全国各地尤其新疆棉区棉花收购主体工作已经完成,因此棉花的收购成本已经基本锁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棉花销售价格中的仓储成本、财务成本等(我们称其为附加成本)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平均每吨仓储皮棉的附加成本在70元/月左右。成本因素作为价格形成的一个基本因素,导致了近期棉花价格的小幅上扬;从消费因素影响看,近期的棉花价格上扬幅度显然仍在用棉企业纱厂、布厂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用棉企业有消化空间。同期纱厂消耗(每吨)棉花生产普通棉纱所产生的毛利润大约在1000元左右,如果生产高支纱其利润空间相应更大些。而根据此前对纱厂消费能力观察,只要消耗每吨棉花产生的利润不低于500元,纱厂就有消费能力和愿望;从内外棉价差因素分析,近期国际棉花尤其美国棉花的持续走高也有利于国内棉花价格的抬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外棉到港价格已经和国内棉花价格基本持平甚至稍高一点,而中国纺企大多认为外棉的可纺性不如国棉,历史上外棉的价格也一直保持低于国棉1000~2000元/吨平均售价,才能使国内纺企愿意使用,近期内外棉花价差的缩小显然有利于国棉在价格上的上扬。”

    但同样也有棉花企业对近期的市场表现甚是谨慎。“我们认为把元旦以来的价格表现作为这个棉花年度的拐点,现在还很难讲,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浙江特产集团新天地棉花公司总经理翁如丰说,“但近期的市场走势应该还比较稳定,标准级328级棉花每吨的价格变动幅度在12000~13000元之间应该属于正常合理的范围之内。”

    期货还须及早成长

    除了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棉花企业现在同样很关注去年年中才推出的棉花期货交易,作为棉花交易的一个新的平台,棉花企业直到现在对期棉的认识还莫衷一是,颇有争论。虽然在郑商所参与交易的棉花企业并不很多,参与的那些企业交易的数额也不是很大,但期棉特有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功能依然吸引着棉花企业的眼球。

    “尽管囿于农发行有关政策的限制,我们企业现在不能直接参与棉花期货交易,但我们一直都保持着和郑商所有关期货经纪公司的密切联系,每周我们都和期货经纪公司交流信息、分析市场。毕竟,提前发现价格、发现市场趋势是期货市场特有的功能。”何锡玉说,“有关部门应该重新审视有关棉花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政策,合理引导棉花企业产业到期货市场中去发展套期保值、锁定价格等业务。毕竟,从国际发展经验看,期货市场本身就是来源于现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衍生交易平台,其推出目的就是使企业避免在波动无序的市场中蒙受损失。尽管期货市场可能存在有基金公司、投资机构等给期货市场带来一些投机交易,使现货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参与交易时有一定风险,但我们认为只要严格限制涉棉企业在期货市场的交易范围,严格限定棉花企业投入的资金数额,参与期货对企业、对金融机构、对棉花产业都是一件长期利好。”何锡玉说。

    新天地公司同样非常关注期货市场的走向。“我们每天都要分析期货的价格走势,棉花期货的价格走势往往先于现货市场。”翁如丰说,“但毕竟中国的棉花期货交易推出的时间还很短,交易量也不是很大,因此它的价格参考价值并不是含金量很高,只能是一个参考。但是仅仅它的发现价格的功能就给棉花企业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而陈俊良则表达了对期货市场的不同看法,“我并不很关注现在的棉花期货交易。我们只是关注,但也不作为主要工具。”陈俊良很是坦然的分析了棉花期货交易存在的问题,“首先现阶段的棉花市场并不很成熟,比较混乱,而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期货能够发挥的作用显然是很有限的;其次,在棉花企业里面,有资质、有知识、有能力、有实力进入期货市场搏击的企业并不多,而能够进入期货市场的企业又囿于实力的限制,只能开展套期保值等有限业务,其在期货市场所占地比例也很小,而一个现货企业不能占据主体地位的期货交易品种显然不能对产业、对其他未参与交易的企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产生的价格和现货市场棉花价格的关联性不是很密切;第三,中国棉花产业总体规模有限,棉花市场是一个有限市场,而在一个有限容量的市场却同时存在有棉花期货市场和有‘准期货’之称的电子撮合交易市场两个性质相类的交易平台,显然冲淡了期货交易的功用,也不是很有必要。因此,有关部门应早日着手规范、引导和整合这两个交易平台,使之能够更好发挥功用。”陈俊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棉花产业期待理性永驻

    而此次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可惊喜的词语无疑要算是“理性”一词了。对中国的棉花产业而言,不需要太多的涨价、也不要政府太多的扶持,最为需要的就是理性经营的管理理念了。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经历太多风雨磨难的棉花企业终于得到最为可贵的理性观念。

    “今年我们做经营心态很平稳,对市场的认识也最为理性。”陈俊良说,“在今年棉花流通企业不再只想着赚大钱,囤积居奇,基本上把握住勤进快出的大原则,只要有价差就出售。过去那种占据资源以后等待棉价暴涨后大赚一笔的‘守株待兔’式经营心态已经没有了。这可能是我们这几年下来最大的收获之一吧。”陈俊良笑道。

    “总体上说,今年棉花企业的心态普遍比较平和,经营比较谨慎,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今年市场较往年都要理性,棉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翁如丰也表达同样的观点。

    “无论是近期的棉花价格的理性回归,还是今年棉花供应上棉企的理性表现,都能说明这么一个问题,”何锡玉说,“无论你是否承认,找准自己位置的棉花企业,尤其是供销社系统的棉花企业勿庸置疑仍然是中国棉花供应的主渠道。而现阶段的价格提升显然是对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棉花企业的一种合理回馈,这显然能够表明中国的棉花产业正在步入一个回归理性的新阶段。”何锡玉说。

    毫无疑问,回归理性的中国棉花产业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

    (中华合作时报棉花导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