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影响中国棉价运行因素分析及市场展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1-12
    ▲预计2005年中国将进口棉花约170万吨

    从2004/2005年度国内棉花市场供需基本面分析:中国棉花产量和消费量目前均位居世界之首。业内人士预计,2005年国内棉花需求将达790

    万吨,产需缺口在170万吨,进口仍将是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的有效手段。

    一、中国棉花生产

    90年代以来,棉花生产一直比较稳定,除1993年和1999年外,其余年份棉花产量均在400万吨至500万吨之间波动。据调查统计,2004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在8300万-8600万亩(1公顷=15亩,下同),比上年增加600万-900万亩,增幅在10%以上,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单产调查及棉农采摘情况调查综合预计,国内棉花总产量仍有望达到620万吨以上,与1984年的产量(626万吨)基本持平,比2003年的487万吨增长27%,创近20年来的新高。

    二、中国棉花消费

    中国棉花的商品率很高,棉花以直接供应棉纺工业为主,棉纺工业的发展状况构成棉花需求的基本格局。主销区位于沿海及中心城市,消费量名列前茅的省份是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浙江等。

    中国棉花需求近10年来一直稳步增长,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及服装的生产优势逐步显现,出口量逐年递增。目前中国拥有纱锭约7000万锭,从事棉纺工业的工人1700万,年纺纱量1000万吨,约需原棉650万吨,加上军需民用,全年需要棉花700万吨之上。2004年棉花消费持续增长,棉纱、棉布产能大幅增加,发展势头稳健。据专家预测,随着国内纺织企业的迅猛发展,纺织用棉仍将持续增加。

    1、国内纱产量。全国棉纺织产量持续6年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纱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同比增长1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11月中国纺纱产量首次突破单月百万吨,达到102.5万吨,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23.7%。2004年1-11月,纺纱产量累计为982万吨,同比增长16.8%。专家预计,2005年我国纱产量仍将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长。

    2、国内布产量。2003年我国布产量累计143亿米,同比增长2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10月布产量13.58亿米,11月份国内棉布产量为14.14亿米,环比增长4.1%,同比增长24.5%,创近年历史最高记录。2004年1-11月,棉布产量累计为135.94亿米,同比增长18.20%。

    3、国内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2001年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以每年两位数的增幅递增。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11月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87.79亿美元,2004年1-11月,纺织品出口总额为30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服装出口总额为560.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5%。预计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有望突破900亿美元。2005年随着配额的取消,被配额约束住的生产能力如果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速度将相当可观,也必将带动棉花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预计2005年中国纺纱产量将以10%的速度递增。由于棉花价格走低与化纤的价差缩小,导致纺织配棉比例有所增加,预估2005年国内棉花需求790万吨,产需缺口在170万吨。进口仍将是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的有效手段,计划配额数量89.4万吨将无法满足进口需求,2005年中国有可能进口棉花170万吨,低于2004年的198万吨。

    三、库存消费比

    库存消费比是分析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供给与消费的平衡问题,库存消费比越大商品价格越低,库存消费比越小商品价格越高。近几年数据显示,该比值处于低于警戒线30%的状态,说明中国棉花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这几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但有业内专家指出,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2005年中国棉花价格走势,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面上分析:

    首先,2005年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已成既定事实,但配额取消后,国外仍有其他方法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除了利用反倾销以及201条款来限制中国的出口之外,还有针对中国的特殊措施出现,其中包括通关环节壁垒、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保护壁垒等,如欧盟将会启动对中国纺织品的检测系统,一旦中国的纺织品量大价低,欧盟就会设限。同时欧盟还将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也就是说,虽然配额取消了,但和配额一样起限制作用的条款增加了。

    为此,中国政府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了主动设限措施,即从2005年1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税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以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湖南泰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研究员周黎明认为,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取消对中国是多空影响并存,但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取消无论如何对纺织行业来讲都是利大于弊,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市场对棉花的需求量,鼓励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促进整个纺织产业的升级。

    其二,升息对棉花和棉纺织企业日常经营将产生一定的影响。2004年10月2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不少权威机构预测,此次小幅加息仅是开始,更值得关注的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表明银行自主定价权力进一步扩大,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决心未变,体制和结构调整仍是宏观调控的主线。

    其三,国家棉花收储政策稳定国内棉价。11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布棉花储备计划通知,规定自2004年11月9日开始收储,此次收储为2004年度生产的国产棉花,数量暂定30万吨。国产标准级棉花以每吨11500元作为收储的最高到库价格,按竞价当日的最低报价成交。尽管收储价不高,但当棉价下跌时对价格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