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期货价格对世界纺织业影响分析(下)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21
    ▲警惕棉花两个流通市场不相“融”性对“中国价格”的威胁

    同半年前棉花期货正式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一样,11月,中国棉花期货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交割也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实物交割

    是期货交易的延续,作为连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棉花期货的第一次交割对棉花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专家提醒,应警惕棉花两个流通市场的不相“融”性对“中国价格”的威胁。

    据郑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王献立介绍,截至11月12日,10家交割仓库生成一号棉标准化仓单249张(4980吨),顺利实现了棉花期货实物交割。但是,棉花仓单形成的绝对数量比较少,只有0.153%的交割率。这意味着对许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但未能注册成功仓单的现货商来说,棉花期货赢利的机会擦肩而过。

    相对于棉花的现货存量和企业参与热情来说,生成仓单的数量太少了。一些人士甚至认为是交割标准过于严格,与现货流通不适应,是脱离了现货市场。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问题的确出在了标准上,但绝不是标准本身!单纯看品级指标,80%的现货符合交割要求。但据记者调查,此次部分仓单注册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包装不合格。包括包装物(包布、铅丝)质量不达标和包重不符合交割标准。二是没有主体品级。三是马克隆值、回潮率、纤维长度、异性纤维等指标不合格。这些都是中国多年来棉花现货的固有问题,根本过不了棉花期货交割标准的关。

    期货专家汤庆荣、赵高星等综合各方期货专家的观点认为,质量意识、标准问题是其中焦点,也是棉花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两个市场相互“拥抱”的关健。而解决好中国棉花期货交割与棉花现货流通的不相“融”性,对推动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巩固中国棉花生产、加工和纺织品出口的大国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王献立总经理介绍说,期货交易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化--交易标的物的标准化、交易过程的标准化,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是期货交易的基石。棉花期货交易制度中规定的交割标准都是引用国家标准,并没有高于或者偏离于国家相关标准,就连此次造成一些注册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包装物的标准,也是引用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

    另外据调查,在目前的棉花现货流通中,简单分类,主要有几种“身份”的参与者:即轧花厂--皮棉的生产和供应者。有数据显示,中国大小轧花厂约12000家,其中拥有资质的企业仅有8000家左右,加工能力在3000-4000万吨(全球棉花正常年景产量2100万吨左右),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5-8倍;纺织业--皮棉的消费者。纺织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当纱、坯布市场形势看好时,新上马和扩大产能的纺织厂如雨后春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轮赛过一轮;棉商--皮棉的经营者。由于棉花价格波动频繁,利润空间大,棉花现货市场是社会游资经常光顾的领域。这一现象在2003年度的棉花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棉花加工企业是整个棉花流通的源头,为了减少成本,很多加工企业使用的包布、铅丝都达不到国家标准,同样也达不到期货交割标准。包重规格方面,许多加工企业的打包机压力根本不符合国家标准,为了方便人工装卸,以及有意增加包装(铅丝)重量占比,棉包重量低于80公斤;有关部门调查,中国现存的2003年度棉花包装合格的很少。

    中国消除棉花期货与棉花现货流通的不相“融”性已是当务之急,只有解决好这两个市场的融合,让两个市场更加紧密地“拥抱”在一起,中国的棉花市场才会更有希望。

    ▲中国棉花流通领域质量标准的执行水平亟待提高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棉花生产中,多数加工企业没有按照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管理和控制工艺流程。棉花交易中,买卖双方基本上是看货论价、就货定价,主体品级、各项物理指标的质量意识不强,很多时候没有完全参照国家标准,甚至抛开国家标准。这种大量的有标准不执行的市场行为,导致中国棉花市场在执行质量标准时模糊,且不统一。

    从记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棉纺织品的出口国。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理应成为国际棉花、纺织品贸易中的市场主导者,可事实恰恰相反。在棉花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中国的市场规模确实做得很大,但是却没有做得很强。中国充其量是棉花生产-加工大国,但不是生产-加工强国。

    业内人士指出,这与中国棉花流通领域质量标准的执行水平有很大关系。并不是国家标准严格与否的问题,而是标准没有严格执行的问题。棉花期货上市一个多月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财政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组织召开会议,旨在督促贯彻《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强调此项改革是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棉花现代化市场体系和发展棉花现代化物流的关键。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力争用五年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的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据悉,目前在国际棉花贸易中,最权威的两个价格:一是纽约期货交易所的棉花期货价格;二是英国利物浦棉花展望公司整理的CotlookA和CotlookB指数。他们之所以具有权威性,除了历史悠久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标价的棉花质量标准清晰明确,并且在流通中被严格执行。

    目前,中国棉花现货市场在收购、加工、质量等方面还比较混乱。以皮棉的源头--轧花环节为例,全国共有轧花企业约12000家,其中拥有资质的企业仅有8000家左右,加工能力3000-4000万吨(全球棉花正常年景产量21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中国棉花总产量的5-8倍,混乱状况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棉花交易并没有严格执行标准,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权威性价格指数。期货交割标准的严格性包括:仓单标准的严格性和仓单注册管理的严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了建立权威的“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棉花期货交割标准的严格性以及仓单注册管理的严格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国家在规范棉花市场秩序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力度很大。棉花期货设计的基础,是执行棉花质量和包装等国家标准,期货实物交割、棉花质量由中国纤维检验局实行公检,非正规生产厂家生产和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皮棉无法进入期货市场。如果涉棉企业要想很好地利用期货市场,就必须规范生产、加工和购销行为。

    很多涉棉企业通过棉花期货市场开始规范现货市场秩序。新棉花年度后,随着郑商所期货宣传工作的展开,期货市场规范现货市场秩序的功能开始发挥,很多轧花厂已开始按照国标标准生产皮棉,一些纺织企业在了解到期货交割棉的质量保证体系后,也开始进入期货市场,试图从期货市场买入棉花用于生产需要。

    郑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王献立认为,随着棉花期货的不断活跃,棉花期货的套期保值者将会成为推行棉花质量国家标准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力量。棉花期货交易将极大地强化棉花流通中的质量标准意识,全面促进中国棉花流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升级。

    ▲国家对纺织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有由紧趋松迹象

    2003年中国棉花市场供求紧张,棉价暴涨,国家利用政策性贷款、国家专项储备、增加进口棉花配额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但棉花市场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市场化条件下棉花价格剧烈波动及其走势难以预料,始终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中国棉花期货在郑商所的上市,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而且从近期的形势看,国家对纺织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有由紧趋松的迹象。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农发行、中国棉花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部门召开会议,提出两条措施:针对宏观调控后纺织业银根收紧、流动资金紧缺、企业购棉难等情况,相关银行将给纺织企业增加100亿元贷款,原来贷款的还款期限可以延长3个月;将由中储棉管理总公司在市场上收购30万吨美棉,减少市场供应压力,以平抑市场上的棉花价格。除此之外,农发行将发行408亿金融债,用于发放粮棉油贷款等信贷业务。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政策面的初步回暖有利于修正现货市场前期价格非理性的下跌。

    据介绍,2004年棉花播种面积比2003年增长10%,达到了560多万公顷,按近5年(1997-2003年)全国棉花单产平均水平计算,棉花总产量将达到600万吨,比2003年增长23%。但由于中国棉花需求依然旺盛,棉花现货价格有望止跌反弹。

    乌鲁木齐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l-5月,新疆进口原棉2万吨,贸易值330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2倍和8.6倍;出口0.3万吨,贸易额459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94.6%和91.6%。作为国内最大的产棉区,新疆原棉进口数量增加而出口数量减少的现象说明,国内棉花需求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

    此外,国内产棉区的天气也将对棉花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据了解,近日长江流域的阴雨天气使得棉花田间湿度加大,对棉花生产不利,而山东、山西、甘肃等产棉区遭遇冰雹袭击,同时河北、山西南部等产棉区发生大面积枯萎病,也影响到棉花作物的生产。随着产区天气不佳和国内对抗病棉品种的忽视,今年中国棉花实际产量可能要低于预期数值。

    中国国际期货公司三季度研究报告称,今年国内棉花生产增长幅度比需求增长幅度要小,年度期末库存将下降约10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至32.4%左右,这将限制国内棉价的后期下跌空间。

    另有最新消息称,中国证监会很可能批准国外相关企业在华的分支机构参与中国的棉花购销活动。果真如此的话,将形成对中国棉花期货市场的重大利好。据悉,美国棉花公司(Cotton incorporated)、英国棉花展望公司(Cotton outlook)、威尔兄弟棉花公司(weil brothers cotton)等都先后派员到郑交所考察。甚至有多家外国公司表示已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郑商所的棉花期货交易中来。

    ▲棉花期货助推中国纺织业迎来新商机

    棉花品种在郑交所上市,有助于中国棉花权威价格的形成,进而争取中国棉花的国际定价权,对提高中国纺织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由于棉花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原料,棉花价格在棉纱成本中占有大约2/3的比例,因此棉花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纺织业的利润大小。据全国纺织协会专家提供的资料,纺织企业基本接受12000元/吨左右的棉价水平。目前,郑棉期货价格略高于国际棉价,但对于同等级棉花来说,国内棉花的质量(主要是在短绒率和杂质方面)明显优于国外棉花,如果每吨差价在1500元/吨之内时,纺织企业愿意使用国产棉。

    据中国棉花网报道,美国产中等级棉花装船期在明年1-3月份的报价为10953元-11265元/吨,加上等级差价(12453-12765元/吨),还略高于郑棉期货价格,因此纺织企业利用国内棉花期货价格指导棉花采购业务,可以有效地回避国际市场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降低纺织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纺织行业常常受困于棉价波动,棉花价格的波动对于纺织行业尤其是棉花成本占70%以上的棉纺行业极其不利。2003年国内棉价上涨55%,对棉纺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年棉纺行业亏损面高达19.54%,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18.46%;资产负债率高达66.49%,也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62.00%;净资产负债率只有7.76%,低于纺织行业的9.66%。

    2003年对于棉纺上市公司来说是噩梦般的一年。棉纺类上市公司的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7.4%、6.86%和3.22%,主营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增幅远远小于主营收入增幅,主要是由于毛利率从2002年的14.87%下降到13.49%,与2002年相比,棉纺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39.14%上升到43.68%,2004年一季度棉纺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44.77%。

    行业环境的恶化,使大多数棉纺上市公司2003年的业绩都在下滑,只有鲁泰A、华润锦华和华纺股份有所增长。其中华润锦华2003年的主营收入只增长了5.37%,主营利润下降了2.68%,净利润的增长部分是由于期间费用的下降和非经常损益的影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为1090.83万元,较2002年下降了17.45%;而华纺股份虽然2003年扭亏,但事实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87.69万元,并未实质性扭亏。因此,棉纺上市公司中实际上只有鲁泰A的业绩有大幅增长,而原因之一正是在于鲁泰A2003年上半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合资设立了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公司,年产皮棉1万吨左右,满足了鲁泰的原料需求。可见棉价波动对于棉纺上市公司的影响之巨大。

    开展棉花期货交易,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可从几方面完善棉花市场体系,带给涉棉企业利益。一是为涉棉企业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棉花期货交易市场,集中国内大量棉花供求信息,合理形成反映即期及未来的一系列棉花价格,为涉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二是涉棉企业(包括纺织企业)可以通过棉花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棉花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三是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严格的标准化合约和质量标准,可以充分体现棉花的优质优价,并通过信息发布功能,随时方便地传递给农民和经营者,调动棉花生产、经营者提高棉花质量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中国棉花质量下降的难题。

    此外,期货市场实物交割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钱货两清”,使涉棉企业不用担心“信用风险”。由于期货市场实行每日结算制度,资金不足时就无法将头寸持有到最后,因此期货市场不存在“三角债”,不存在商业欺诈,避免了“回扣”、送礼等谋私行为,很多涉棉企业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到期货市场“买货”或“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