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袁延文:推广发展再生稻 提高粮食产量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2-03-10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延文:
推广发展再生稻 提高粮食产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
再生稻是指种一茬收获两回,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产量的水稻。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再生稻亩产提高,成为部分地区助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特色产业。
“我国长江以南部分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海拨400米以下的地区比较适宜发展再生稻。”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延文长期关注再生稻发展。他介绍,近年来,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广西、安徽等地均种植再生稻,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湖南为例,2021年全省推广再生稻231万亩,再生季单产200公斤/亩,两季总产达800公斤/亩。相比一季水稻,再生季可增加粮食9.2亿斤。
二是促进了粮农增收。再生季每亩生产成本160元(化肥70元、机收费70元、水肥管理20元),亩均收益580元(再生季的稻谷按市场价1.45元/斤计算)。再生稻的头季收益与中稻收益基本一致,通过发展再生季可增收420元/亩。
三是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发展再生稻肥料用量减少30%~50%,农药用量减少40%左右。同时,再生稻10月底收割至翌年中稻种植,有充足时间使秸秆全量自然还田、自然腐熟、增肥地力。
当前,我国再生稻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要进一步推广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袁延文代表分析,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品种及配套技术不足。长期以来,农科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少研究再生稻品种及配套技术,行业主管部门也没有组织开展再生稻品种审定,再生稻生产适宜品种不多。栽培方面,目前没有制定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农民发展再生稻大多是凭经验,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高。
二是机艺融合不深。目前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再生稻生产缺乏适宜的收获机械。农户在再生稻收获头季时,大多是应用普通机械,收割机具对蓄留再生季的稻桩碾压严重,导致再生季产量损失30%~40%,降低了再生稻生产效益。
三是政策支持不够。目前国家支持发展再生稻政策较少,耕地地力补贴、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稻谷目标价格等对再生稻均只按一季稻进行补贴;双季稻轮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早稻集中育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械化生产等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双季稻生产,农户发展再生稻积极性受到影响。
为推动适宜地区推广发展再生稻,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他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开展再生稻品种攻关。再生稻要实现高产稳产,品种是关键。建议国家将再生稻品种纳入主要农作物紧缺品种选育攻关范畴予以专项支持,尽快选育适合各地生产需求的再生稻系列品种,积极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二是加快开展适应性机具研发。加大再生稻适应性收获机械和配套技术攻关,降低头季机收对再生季产量的损失。加强头季稻机抛、机直播、单本机插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发,组织制定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强化再生稻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及培训,不断提升再生季产量。
三是按两季统计再生稻面积。目前再生稻的“头季”和“再生季”两季产量已接近双季稻水平,但统计上仍按一季稻面积进行统计。建议国家调整再生稻面积统计办法,单独统计“再生季”面积或按产量系数折算认定“再生季”面积,激发适宜区地方政府发展再生稻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再生稻扶持力度。加大对再生稻的补贴力度,对产量基本达到当地双季稻水平的再生稻纳入双季稻补贴范畴。将“中稻+再生稻”模式纳入耕地轮作试点补贴范畴,切实提高适宜地区农户发展再生稻积极性。



来源:中国农村网丨记者:魏龙飞丨编辑:霍然丨监审:郭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