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内玉米现货价格跌宕起伏,波动较往年同期愈发频繁,当然这其中与玉米市场的整个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息息相关,在国家临储政策退市,调整为市场化+补贴的背景下,玉米价格则是大幅跳水,对于广大玉米种植农户来说,过去的2016年是不愿回首的一年,种植收益大幅缩水,在成本线上苦苦挣扎。放眼2017年,整个玉米市场将何去何从?
一、看政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发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以玉米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和第一枪,已取得重要进展。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将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从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来看,供给侧改革将作为主线贯穿未来5年的农业发展。
二、看价格,玉米价格是否见底
一方面,现阶段东北地区的玉米收购价基本在成本附近甚至低于成本水平。刚性生产成本形成了玉米价格最为坚固的底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决定将大麦、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DDGS)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意味着进口玉米及其替代物已逐渐失去优势。国内外价格已经接轨,相差无几,国外粮食价格性价比越来越小。
三、看产能,推进玉米“去库存”
预计2017年玉米产能将快速下降。2016年年初,国家就已经通过对镰刀湾地区实行改种补贴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在今年玉米收益严重下滑的情况下,2017年玉米生产面积大幅缩减,已成为业内共识。玉米产量低于需求量的拐点很有可能在2017年出现。
现在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堵进口、去库存、减面积。首先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按照期货价格,农民依旧会选择大量的种植玉米。因为补贴的加入,会让种植收益大幅度提高,这个价格对农民非常可观,所以调整不下来。农业部明确表态,未来3年都会给东北的玉米种植者补贴。如果市场价格高再给补贴,农民还是会选择种植玉米,面临的压力会很大,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把市场价格调下来,农民补贴多给一些,强制性把种植结构调减下来,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调控思路。其次是一定把进口堵住,国内的价格比进口便宜,才能达到去库存的目的。三是用价换量,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不同于工业品,工业品可以随时关停企业的生产线。农产品不一样,不种地,地荒在那里不行,所以农业和工业不一样。现阶段玉米的产量远远供大于求,只有让农民自己感觉到种玉米赔钱,用低价换取多方主体的入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四、看问题,调整种植结构和玉米深加工方向
一个问题是农民连续种植玉米,其他的产业并不熟悉。所以种什么就涉及到技术问题、种子问题和销路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强行让农民调减面积很难。再一个,现在东北大量的使用除草剂,种植别的农作物基本没有收成,农民心里非常清楚,所以没办法还是只能种植玉米。
再有,玉米制燃料乙醇是没办法的办法,玉米主产区在东北和华北,燃料乙醇涉及到销售半径、运输半径和安全的问题,如果把燃料乙醇推广到沿海地区,运输保管是问题。如果放在粮食主产区,粮食欠收会与民争粮,导致粮食安全的问题。如果供给侧改革,面积调减下来了,消费能力上去了,这时候就不需要用燃料乙醇调整。毕竟中国是一个缺粮的国家,每年还要进口1亿多吨的粮食,这1亿吨是国内的低产作物,举例说如果我们自己生产8000万吨大豆,那么玉米一下子就减产2亿吨了。因为粮食的缺口导致不会贸然生产大量燃料乙醇,所以说玉米制燃料乙醇不是好办法,只能慢慢试点,从长远的安全考虑,不会大面积推广燃料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