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政策 » 正文

农业部:不因粮产目标设定过低而放松粮食安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2-21  

  2月19日,农业部就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做出了阐释。

  该阐释尤其就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这一远低于去年粮食产量(6.02亿吨)的目标值做出了解释。

  为何定在5.5亿吨

  农业部发布的阐释称,《纲要》提出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这里的粮食主要是指谷物。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之相衔接,《纲要》提出的粮食产量目标主要指的是谷物产量要达到5.5亿吨以上。

  二是这个目标是底线目标。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达到6.02亿吨,其中三大谷物生产量为5.43亿吨,《纲要》提到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只是底线目标,没有设定上限,本身就考虑了今后生产和消费双增长的空间,与现有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也不矛盾。

  三是这个目标与国家已发布的规划进行了衔接。2008年、2009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分别提出了2020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为5.4亿吨、5.5亿吨,《纲要》目标充分考虑了这两个已发布规划提出的目标。

  尽管如此,也有三农学界的学者认为国务院发布的纲要将粮食产量的目标值设定为5.5亿吨以上,事实上低于近年来的粮食产量。可能是为未来改变以高消耗、高污染、食品安全系数极低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寻找一个台阶”,同时,这一意味着有关部门将适当改变一味依靠国内生产的路径,适当增加国际市场的粮食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农发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2013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的“十连增”,由此形成了农业部门的一个“增长”情结,似乎这一趋势是不能逆转的,然而,这种趋势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东北一些地区为了增产,把原先用于旱地作物的地用来改种水稻,因为水稻的亩产高,同时一些不太适合的地块也开发成农地,后果是水资源日益枯竭,一些地区只能靠超量使用地下水来满足农业灌溉需求,而过度使用土壤导致板结等问题,东北原来的黑土地已经成为历史。”

  粮食基本自给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粮食自给率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列举数据称,2012年进口的谷物(包括小麦、大米和玉米)数量是1398万吨,不到1400万吨,2013年进口略有增加,大概1500万吨左右。在去年12000亿斤以上的粮食总产量中,谷物的产量占90%,约11000亿斤,按此测算,中国进口的谷物占国内生产谷物的比重不到2.7%。

  他说,如果按照口粮的口径来核算,中国2亿多吨的玉米产量,真正作为主食吃的比重不到20%。那么进口量占到国内产量的比重比2.7%还要低一点,大概在2.5%到2.6%之间。

  也就是说,上述粮食自给情况完全符合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

  也是基于此,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指出,要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目前,中国的粮食进口总量呈逐年上涨之势,但小麦和稻谷两种口粮进口绝对量不大,进口量大的主要是大豆和玉米。

  农业部在解读纲要时分析近年来粮食进口加大的原因和未来粮食进口的趋势时表示,2013年,中国谷物进口接近1500万吨,大豆进口突破6000万吨,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多样需求增加,二是国际粮价相对便宜,适时适量进口一些粮食,既符合市场规律,也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趋势。

  应当看到的是,尽管近几年进口在增加,但谷物净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大,约2.5%,这是安全可控的。

  今后随着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预期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国内粮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稳定的,谷物进口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形。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