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呼声很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让种粮的不吃亏,抓粮的有干劲”,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正在付诸实施。
粮食大省往往是财政穷省,粮食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数据显示,13个粮食主产区占到国家粮食产量的近八成,而其中7个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主销区纷纷建立产业园区、发展工业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却要用本就不多的财政收入补贴粮食生产的多个环节,大大影响了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为了调动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建立多方面、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否则很难抑制主产区工业化的冲动。毕竟,只有发展工业,才有大规模的财政来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
一号文件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更多地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
资料显示,沿海主销区工业经济发达,财政方面用于农业发展的配套资金充裕,补贴农业发展很轻松,而本地的土地资源则十分稀缺。
“如果通过中央的协调,主销区和主产区构建完善紧密的联系,主销区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不仅可以帮助主产区完成生产任务,自身也能在源头获得优质粮源,保证粮食安全。例如北京和黑龙江,广东与江西、湖南等省都可以形成这种模式。”李国祥表示。
关于我国现行的种粮补贴制度,1月17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湖南省岳阳市种粮大户阳岳球坦言:一方面是补贴收入到不了自己手里,一方面希望国家加大补贴力度。
中国农科院教授蒋和平认为,目前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是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补贴标准偏小,补贴范围没有进行全覆盖,种粮大户没有获得应有补贴。
“我国土地存在细碎化问题,地块小、分散,难以进行有效衡量。如果按照每亩地产量进行有效补贴,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现行的补贴政策主要是普惠政策,而这可能就会影响专业的、单产水平高的农民种粮积极性。”李国祥强调,今年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补贴试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立,主产区农民的利益也能得到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