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物价系统成本调查机构对全省16个县(市、区)146个农产品成本定点调查户2013年早籼稻生产成本、出售价格、种植收益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数据汇总。调查显示:今年全省早籼稻单产略降,价格下跌,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一、气候欠佳,单产略降
全省调查户今年早籼稻亩均产量425.3公斤,比上年的429.3公斤减少4公斤,减幅0.9%。今年早籼稻单产略降主要还是受不利气候的影响:早籼稻生长前期气温偏低,育苗生长迟缓,部分地区有死秧情况发生。5、6月降雨较多,特别是6月下旬降雨连续时间长,雨量大,影响到早籼稻的扬花和灌浆,导致产量不高。另外,很多农户仍然使用常规种子也对产量产生了影响,如产粮大县监利县仍有30%的调查户使用的是常规种子,亩产比采用杂交优质种子要低50公斤左右。
二、出售价格低于上年价格和最低收购价
全省调查户今年早籼稻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120.5元,比上年的每50公斤127.5元下降7元,降幅为5.5%,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每50公斤132元。今年早籼稻出售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
一是国家及地方粮食储备充裕。在连续9年增产的情况下,近几年,中央及各级地方储备粮充裕,存量大幅增加,影响了新粮价格走势。
二是早籼稻需求不旺。早籼稻米质劣于中晚籼稻,不属于主要口粮,大部分用于饲料和一些面食的原料,消费需求市场相对狭窄。
三是进口大米的冲击。越南、泰国等大米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使国产大米销路受阻,上游加工企业收购量下降,购销不旺。
四是粮食托市收购配套措施不到位。国有粮食收储点偏少,不方便粮商、农户售粮,加之国有收储点对粮食质量要求高,农户不愿意接受扣杂、扣水的标准要求,大部分农户在田间地头就将粮食卖给私商粮贩,就连一些规模户也就近出售给粮商和米厂,个体粮贩也趁机压低了价格,使得国家托市收购政策发挥的效果不够。如浠水县仅指定国家储备库一家收储企业收购早籼稻,且没有向乡镇延伸收购网点。
五是农户对早籼稻价格的高低不十分在乎。全省农户种植早籼稻普遍规模偏小,很多农户只种一两亩,除留作自食外,商品率不高,农民对偏低的价格也不十分在乎,或随意出售,或囤粮观望。
三、总生产成本上升,现金生产成本下降
全省调查户今年早籼稻生产亩均总成本为881.6元,比上年上升57.6元,升幅为7%,亩均现金成本430.5元,比上年减少3.3元,减幅为0.8%。具体情况如下:
1、物质与服务费用全面下降。由于今年农资价格稳定,部分化肥价格还略有下降,病虫害轻,使得农户物质与服务支出减少。调查户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386元,比上年减少7.9元,减幅为2%。其中亩均种子费为66.5元,比上年下降0.5%;亩均化肥费为111.5元,比上年下降2%;亩均农药费为31.4元,比上年下降12.2%;亩均租赁作业费为140.3元,比上年下降3.7%。
2、人工成本增加。调查户亩均人工成本为373.5元,比上年增加55.1元,增幅为17.3%。今年早籼稻亩均用工天数为7.3个标准劳动日,与上年基本持平,但由于上年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今年的劳动日工价从上年的40元上调到48元,另外平均雇工工价也比上年整体上涨了16.8%,带动了今年早籼稻人工成本的增加。
3、土地成本上升。调查户亩均土地成本为122.1元,比上年上升10.4元,升幅为9.3%。主要原因是粮食种植补贴不断增多,农村规模户、合作社形式的土地流转增多,土地承包转包费用逐年上升,导致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标准提高。
四、产值和收益减少
受单产减少,出售价格下跌的影响,全省调查户今年早籼稻亩均产值1040元,比上年减少68.1元,减幅6.2%;亩均现金收益609.5元,比上年减少64.8元,减幅9.6%。不过亩均补贴收入为98元,比上年增加9.8元,增幅为11.1%。
五、建议
1、充分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主渠道作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增加收购网点,方便农户售粮,特别是在粮价低迷,政府启动托市收购后,收储企业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将农户余粮按规定价格收购起来。粮食部门要拓宽粮食收购渠道,主动与村组联系,上门集中收购,减少粮食收购中间环节,降低农民售粮成本,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2、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及种植技术。农业部门要引导农户种植优质的早籼稻,提高稻谷品质,大力推广杂交稻,使农民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
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村水利工程基础建设如水库,塘堰建设和维修应有政府投入资金,提高农业生产防洪、抗旱、排涝等防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