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实际调查,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初步推算安徽无为县2013年秋粮种植面积为80.28万亩,较上年增加2.24万亩,增长3.07%;秋粮总产43.77万吨,与上年相比略增,增加0.43万吨。由于今年7月份至8月中旬,天气持续高温无雨,中晚籼稻正值孕穗—抽穗期,部分田块发生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导致面积增加较多,总产略增。虽受旱灾影响,但因为抗旱措施得力,秋粮单产下降有限。中晚籼稻初步估计单产为525公斤/亩,较上年减少17公斤/亩,下降3.1%。粳稻(粳糯稻)栽插较迟,受旱灾影响小于中晚籼稻,目前长势旺盛,但离收割时间还长,产量仍存有不确定因素,预计单产在570公斤/亩,较去年略降。玉米产量与去年持平,为520公斤/亩,总产达3.77万吨。
目前,中晚籼稻收获在即,部分产区早熟品种已开镰收割,全面收获还需一周左右时间,预计9月中旬新粮开始批量上市,上市时间较去年推迟2-3天。粳稻(粳糯稻)离收割期还有一个多月,后期加强田间管理,粳稻(粳糯稻)丰收可期。
从面积产量上看,今年秋粮种植面积增加、总产略增,其主要原因:一是粮棉比价发生改变,种粮优势显现。因近两年籽棉价格下跌,种棉花即使在丰收年头,亩产值很难达到2000元以上,而种粮每年一麦一稻,亩产值可达2500元左右,亩产值明显高于棉花。同时财政补贴种粮高于种棉,种棉花直接投入成本大,时间长;相对而言棉花抗灾能力弱,受台风和阴雨天气影响大,因台风和阴雨天气年年都有,丰收保障不高,2013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明显,弃棉种粮现象普遍。二是种粮成本逐年上升,种粮收益出现分化,散户种植效益低下。根据初步调查结果,今年每百斤粮食种植成本115-120元(不含土地流转成本),较上年增加4-6元/百斤。总的来看,一方面,散户种粮成本居高不下,收益要低于种粮大户的规模种植平均收益,单个农户种粮积极性不够,种粮心理纠结;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不规范和流转成本趋高,规模种植成本增加,影响种粮大户的生产规模和种植积极性。三是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落实,种粮风险仍在。国家连续六年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因农户在市场中信息处于不对等地位,卖粮时机难以把握,种粮仍存有风险,丰年仍难确保稳产增收或增产增收。2013年与2012年相比,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10元/百斤,在粮食正常年景的情况下,亩产按1000-1100斤计算,种植中晚稻收入增加100-110元,扣除生产成本的刚性上涨,每亩净收益增加50-60元,不足务工一日的工钱;遇到灾年,种植风险较高难以化解。
从品种结构上看,今年秋粮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秋粮三大品种均有增加。中晚籼稻面积持续回升,较2012年增加1.39万亩,增长了3.9%;粳稻(主要是粳糯稻)增加了0.76万亩,增长2.1%,玉米面积继续增加0.09万亩,达到7.25万亩。秋粮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因分述如下: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主要原因是玉米可以代替稻谷被广泛地当作饲料用粮;种植玉米产量较高,省时、省力,收获时间相对分散,基本上不需请人帮忙,生产管理成本较低;作为饲料的替代品种,近年来农户家禽养殖对玉米需求量增大,农户种植效益明显。中晚稻面积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中晚稻收购价格继续较大幅度提高,中晚稻收购价格提高10元/百斤,提高了8%左右,粳稻与中晚籼稻价差保持在10-15元/百斤的合理区域,粳糯稻市场价格与中晚籼稻的价差更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粳稻的积极性。二是中晚籼稻是我县居民口粮的主导品种,粮价不断上涨,农户购买口粮的经济压力增加,储粮备荒意识增加,部分农户增加中晚籼稻种植面积,减少粳稻(粳糯稻)或棉花面积。三是相对而言粳糯稻市场价格、产量较高,种植效益较好。2012年中晚稻收购期间,粳糯稻价格高于同期粳稻和中晚籼稻价格15-20元/百斤,在中晚稻的主要品种中,种植粳糯稻具有一定比较效益优势,特别是种粮大户,规模效益充分显现。
二、收购形势分析
(一)当前市场中晚籼稻、粳稻和粳糯稻行情
根据市场监测,目前收购主要是农户手中库存的2012年产稻谷,市场交易数量小,质量、水分较好;市场交易以成品粮为主,主要是中晚籼米和粳米。部分加工企业正积极准备收购新粮,局部地区已有新粮上市,收购企业按当前市场价格或略低的价格试探性收购新粮,价格暂不具代表性。9月2日,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格在182-185元/百斤,市场零售价195元/百斤左右,批零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5元/百斤左右,下跌了2%-3%;优质中晚籼米出厂价格在194-196元/百斤,较去年同期下降4-5元/百斤,市场零售价在235-250元/百斤,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市场上普通中晚籼稻购销价格在120-122元/百斤,水分质量较好,主要是少数农户在新粮上市前将多余的口粮先行出售,局部地区农户间饲料用粮购销价格达到了135元/百斤,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优质中晚籼稻购销价格127-128元/百斤, 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元/百斤,涨幅在1%左右。粳稻市场价格自6月份后整体行情趋好,优质品种收购价格148-150元/百斤,与去年同期相比稳中略降,粳米批发价格202-204元/百斤,批发价格上涨2-3元/百斤,粳米市场零售价格在240-260元/百斤,零售价格上涨20元/百斤左右。粳糯稻购销活动以粮食加工企业为主,收购价格在180元/百斤左右,同比上涨15元/百斤,涨幅近10%,粳糯米价格在265元/百斤左右,上涨了30元/百斤,上涨12%,粳糯稻米价格自春节后一直处于上升通道,粳糯稻一度达到190元/百斤的历史高点,近期有所回落。
今年以来稻米市场持续呈现“粳强籼弱”、“ 稻强米弱”的特征,优质品种价格、市场销路相对较好,粳糯稻价格走强。与去年同期相比,稻米价格互有涨跌,籼稻价格趋弱,粳稻价格走强,粳糯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二)影响秋粮收购收购价格的因素
1、市场因素。2013年籼稻米市场受进口低价大米的冲击加剧,价格稳中趋弱,导致部分米企经营困难或出现亏损,低迷的市场对今年新稻价格形成打压,新稻上市后市场主体收购谨慎,出价理智。在传统消费淡季过后,粳稻米市场购销趋于活跃,市场价格上涨较快,目前市场处于 “青黄不接”时期,粮源相对紧缺;新季粳稻上市后,粳稻流通粮源供给紧张状况会得到改善,粳稻米价格的上涨空间会受到一定限制,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为抢鲜供应市场的稻米价格缺少代表性。粳糯稻自去年收购结束后,在春节前价格保持平稳,节后价格一路攀升,全变粳糯稻从150元/百斤涨到190元/百斤,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因粳糯稻在中晚稻属于小品种,市场价格缺少政策性支撑,行情波动大,经营风险高,受去年经营业绩转好,新稻上市时各类收购主体入市场积极,粮源争夺频现,市场价格呈上涨趋势。
2、成本因素。初步测定今年稻谷种植成本要比去年增长5%左右,涨幅低于去年,主要是劳动力工资、种子、机耕机收价格上涨。考虑托市收购价格托底,农户粮食销售价格提高增加的收入与成本增加相抵后,粮农实得收益增加有限。由于农户对秋粮出售的预期价格相对较高,价格偏低,农户出售愿望不高,可能导致市场粮源偏少,入库进度放慢;同时市场对优质品种行情看好,为争优质粮源,从而抬高收购价格。
3、粮农惜售因素。一方面由于中晚稻收获机械化率提高,收获时间缩短,粮食集中上市,整晒处理压力加大,加之市场信息不对称,售粮时机仍难以把握。近几年粮食收购期间,收购价格整体呈现涨势,部分农户感觉粮食早卖吃了亏,前期不卖以图后期卖个好价。另一方面农户收入呈现多元化,种粮收入不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种粮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价格虽有提高,但亩均种粮净收益增长缓慢,部分农户惜售心理偏重。
4、储备轮换补库因素。粮食储备企业在轮换入库期间对粮食收购价格的提振作用,新粮刚上市时,粮食储备企业补库的刚性需求大量释放,由于这部分需求时间性很强,要求质量高,对秋粮收购短期价格影响较大,对后期的收购市场仍有惯性作用。
(三)秋粮收购价格预测
因今年种粮成本上升,粮农对市场预期较高,新粮上市时粮食水分较高(16%左右),预测今年普通中晚籼稻开磅价格在118-125元/百斤,开磅价格与去年接近,优质中晚籼稻开磅价格在128-132元/百斤,比去年开磅价格略高;粳稻开磅价格在140-145元/百斤左右,比去年略低;粳糯稻(水分14%)开磅价格在160元/百斤以上,比去年高5元/百斤。中晚籼稻价格在托市收购价下方5元/百斤波动,粳稻价格与托市价格接近。中晚籼稻或将会如期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粳稻托市收购预案有阶段性、分地区启动可能性,受政策提振,收购期间整体市场价格呈上涨态势,但涨幅有限。
今年秋粮收购市场性收购与政策性收购并重,不同品种有所区别,中晚籼稻要侧重于政策性收购,粳稻则要以市场收购为主。秋粮收购价格趋于分化,优质品种价格将引领收购市场,优质品种与普通品种、籼稻与粳稻之间的差异将在收购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受籼稻经营出现亏损、收购资金不足、原粮价格高位运行等多重影响,在新季中晚稻集中上市时,可能会出现农户惜售、收购观望的局面,部分企业处于购销两难之中,粮食经营风险和粮农惜售风险在后市将得到集中体现。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从当前中晚稻市场行情来看,今年秋粮收购首先要市场性收购与政策性收购统筹兼顾,企业开展收购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依旧突出。目前,处于改革中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市场经营贷款困难,资金不足直接制约着企业开展收购,粮食市场收购量大幅萎缩。民营粮食企业收购资金和仓容有限,在新粮集中、大量上市时,如遇低迷市场行情,极个别地区有可能出现卖难。
2、近年来,粮食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农户一般在田间收割后直接出售,稻谷水分多在20点左右,收购企业粮食入库水分严重超标,烘干处理能力不足。一方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收购库点减少,整晒场地有限,目前企业自身缺少对粮食仓储设施和烘干设备的投入,收购旺季,粮食入库水分偏高,收购期间保管压力加大,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或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生霉变和黄变,造成粮食产后损失。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稻谷加工水分在17点左右,大米存放稍长时间也会发生霉变、变质;原粮虽经整理后入仓,但保管条件有限,不易长期储存。
3、农民种粮并没有因为粮价上涨而处于风险之外。受种粮成本不断上涨、种粮同比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农民对粮食销售价格有较高预期,相应产生了较重的惜售心理。农民持粮待价而沽,将拉长粮食收购进程,后期农民售粮风险将增加,难以达到增产增效或稳产增效。粳糯稻因市场价格高于籼稻和粳稻,种植规模继续扩大,新稻全面上市后,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预防稳产或增产不增收。
4、收购企业如何处理好数量、质量、效益的问题。农产品市场行情波动频率加快,粮食经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粮食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如何把握入市时机、理性收购,有效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以质量求效益还是以数量求效益是摆在粮食经营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老问题。
(二)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议相关企业在今年秋粮收购中:
1、在认真分析购销市场、核算收购成本的基础上,选择被市场看好、保值能力强、增值潜力大的优质品种,以效益为中心,适当开展经营。抛弃过去贸然入市收购,盲目跟风收购、抢购的做法,理性入市开展收购,严格控制好入库质量,把握好收购节奏,最大限度地创造收购环节的利润。市场性收购应在收购前应广泛联系客户,签订购销合同,做到以销定购、以效定购,且要快购快销、大购大销。
2、提前谋划,多方联手经营,有效规避粮食经营风险。主要有:一是加强产区与销区合作,积极开代购、代储业务,扩大购销量,将量做大。一方面利用销区客户的资金,发挥产区粮源优势,积极开展代购、代储业务,实现互利双赢。另一方面解决了收购资金不足的矛盾,企业的仓库、人员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是利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储、管理和对高水分粮处理能力上的优势,加强与县内外粮食加工企业的合作,增加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收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