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独家视点 » 正文

2000万吨临储入库 玉米价格缘何未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3-04-27  

  吉林珲春读者许庆丰:在临储2000万吨入库的情况下,玉米(2391,9.00,0.38%)价格仍显颓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短期国内玉米现货市场确实压力重重,那么5月将至,产区农户手中存粮已经有限,玉米市场行情又将何去何从?是延续颓势,还是“拨开乌云见明日”?

  【主要观点】国内玉米市场在经历了前期的低迷行情后,后市优质玉米的刚性需求仍旧存在较好的恢复空间,也将对其后市价格形成有效支撑与提振。虽然目前现货市场仍被悲观情绪笼罩,但在市场整体信心不足、玉米价格低位徘徊的阶段,亦即是现货最佳采购阶段,应对后市行情进行全面分析和预判,切不可盲从。

  2008年10月,我国首次政策性玉米临储收购启动,本着保护农民利益、调节市场价格过快涨跌的宗旨,临储收购活动延续至今。临储收购一直被视为重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近几年来,每年的临储收购价格已经成为市场价格的“托底”。

  背景近期国内玉米价格弱势运行

  虽然近几年由于国内玉米供应逐渐趋向紧平衡、养殖业消费刚性增长致玉米需求增加、种植成本上涨助推玉米价格等因素共同作用,玉米价格持续坚挺走强,但在粮价上行的过程中,中储粮临储收购行为也是助涨玉米价格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

  然而,2013年临储收购对市场的重磅提振效用似乎“失灵”了。2012年秋,东北玉米陆续收割上市,但收获期及冬季雨雪过多导致玉米水分偏高、质量欠佳,收购主体纷纷延期收购,为了有效解决农民卖难,2012年11月15日,中储粮正式发文启动临储收购。

  2013年春节过后,东北产区陆续进入节后售粮高峰期,但产区玉米粮质持续恶化,3月份以来东北产区频现强降雪天气,玉米高水分、高霉变现象普遍,产区上量明显受阻。中储粮适时调整收购策略,放宽收购条件,临储东北玉米入库量大幅增加。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进入4月下旬,中储粮东北临储玉米收购量已达2000万吨左右,创造了自2009年以来临储收购量的最大值,其中仅黑龙江省收购量就超过1000万吨。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政策性收购并未能托起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的下跌势头,春节后至今,伴随着临储入库量的不断增多,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却持续走跌,与去年同期形成明显反差。

  成因东北玉米供应压力集中释放

  中国玉米网报告显示,截至2月25日,东北产区农户整体售粮进度为44.63%,已售数量为3224.2万吨;而2012年同期东北产区农户整体售粮进度为63.55%,已售数量为4699.75万吨,今年东北产区农户同比少售粮1475.55万吨。

  除售粮进度滞后外,粮质问题也是导致近期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持续走弱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去年东北产区玉米收获期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玉米水分偏大,而去冬今春东北强降雪天气频现,玉米水分非但未降,反而因冰雪覆盖导致入春回暖后水分上升,霉变增加,东北产区玉米品质整体大幅下降。春节后东北产区大量品质欠佳玉米集中上量,供应压力的集中释放和玉米品质不佳双重打压,最终形成春节后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局面。

  (二)华北玉米质优价廉致东北粮入关受限

  去年华北玉米整体丰收增产,质量均佳,虽然在上市初期外流较多,华北农户售粮节奏整体偏快,但因去年华北玉米增产,前期的粮源外流并未对春节后华北市场供应形成明显影响。进入3月份以来,华北天气持续晴好,余粮最为集中的河北地区玉米快速降水,并集中上量,市场供应环境明显偏松。受市场上量压力集中释放影响,华北地区春节后玉米价格持续走弱,虽然同期东北市场粮价以跌为主,但东北、华北两地之间玉米价格仍旧形成倒挂,华北地区用粮企业对东北玉米采购量减少,转采华北本地玉米。除价格因素外,今年东北玉米质量不佳,霉变及毒素指标偏高,符合华北饲料企业采购要求的优质玉米数量偏少,且价格坚挺,抑制华北饲料企业采购热情。而在华北地区,饲料企业历来都是东北玉米的主要采购主体,今年华北饲料企业对东北玉米采购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东北玉米入关量下降,也对春节后东北玉米价格的持续下跌产生一定“推波助澜”作用。

  (三)深加工行业低迷抑制玉米需求

  每年春节后都是玉米深加工行业淡季的开始,国内深加工行业自2011年下半年进入全面亏损周期以来,持续处于“赚少亏多”状态,企业生产压力持续叠加。受此影响,2012年国内深加工行业开工率下降明显,去年新季玉米上市后,深加工开工率恢复缓慢,各地小型深加工企业多未开工,河北小型淀粉厂开工率不足10%,春节过后更是进入全面停产状态。因对后市下游需求预期悲观,东北深加工企业原料收购积极性整体欠佳,玉米收购以保证基本安全库存为主,并不做过大库存,收购态度谨慎。而华北深加工企业向来多以常态收购居多,加之库容限制及后市下游需求悲观预期影响,原料库存普遍偏低。深加工行业一直是国内玉米用量“大户”,也是推动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动能之一,每年春节后3、4月份都是深加工企业集中备库阶段,今年深加工企业收购的低迷对处于集中上量阶段的产区玉米价格形成明显拖累。

  (四)突发事件、疫情打压养殖业消费

  3月中旬,黄浦江死猪事件陆续见诸媒体,“一石激起千层浪”,消费者惶恐,原本国人最大的动物蛋白来源“猪肉”竟成为餐桌上的禁忌,受事件拖累,原本已经颓势的猪肉价格再受累下行。死猪事件影响尚未退却,H7N9禽流感疫情来袭,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猪肉转向鸡肉,但恐慌忌惮的心理却丝毫未变,疫情对禽肉蛋消费的打压持续放大,鸡蛋、鸡肉、鸡苗价格相继走弱。虽然禽流感疫情的出现将人们的视线从猪转向鸡,虽然疫情对饲养业玉米消费的影响为阶段性行情,虽然鸡生长周期较猪相比明显偏短,但因突发事件及疫情对消费心理的短期影响已是事实,后期恢复情况仍需通过实践观察。而在当前玉米市场行情整体持续低迷,市场心态整体悲观的大环境下,突发事件及疫情对玉米阶段性消费的负面影响足以对短期粮价形成明显打压。

  综合以上四点分析,笔者认为,东北地区余粮偏多粮质不佳、华北地区市场供应偏松、深加工行业消费低迷、饲养业突发事件及疫情拖累是导致春节后近期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持续疲弱的主要原因,且在短期内产区放量结束及养殖业疫情缓解之前,玉米现货行情的弱势局面仍将延续。另除以上四点因素外,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雅安庐山县发生7.0级地震,虽然此次庐山地震灾区受害程度较几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偏小,对玉米市场直接影响有限,但在玉米市场行情本已偏弱的情况下,其对市场心态及短期区域性玉米消费仍将有所影响。

  二、后市行情走势影响因素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短期国内玉米现货市场确实压力重重,那么后市玉米行情又将如何发展?是延续颓势还是“拨开乌云见月明”?虽然后市行情并不明朗,但无论怎样发展,最终都将回至供需基本面,只要理顺基本面情况,仍可对后市行情走势进行较为清晰的判断。下面,笔者将对影响后市行情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阐述。

  (一)产区农户售粮收尾余粮有限

  经过春节后一段时间的集中销售,无论东北产区还是华北产区,农户手中余粮均已大量消耗,农户余粮已经有限,农户售粮工作陆续进入尾声。伴随着产区农户售粮收尾退出市场,后市最大供应主体消失,玉米价格再降动力不足。

  (二)库存结构不合理利涨后市价格

  今年东北产区最大收购主体为中储粮,超过2000万吨的收储量在帮助产区农户解决卖粮难问题的同时也大量吸走后市市场贸易商存量,后市贸易粮供应将逐渐趋紧。此外,由于今年市场对后市玉米行情走势普遍存在悲观预期,贸易商收储企业玉米收购谨慎,今年初个别大型收储企业外,贸易商环节存粮数量普遍较往年同期偏低。按往年惯例,临储拍卖活动多在8、9月份市场供应青黄不接阶段进行,此前市场供应多由贸易商承担。今年贸易商存量不足,而临储拍卖需要时间周期,后市市场或现阶段性供应“真空期”,后市玉米价格上行动能将随着供应“真空期”的临近而持续上升。

  (三)优质粮供应偏紧或推涨粮价

  今年东北玉米质量欠佳的问题虽然在前期对东北粮价形成拖累,但在后期市场很可能成为提振粮价的重大因素。虽然今年养殖业整体行情欠佳,虽然近期死猪事件、禽流感纷纷“登场”,但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基数仍旧偏高,且进入5月以后,春节后补栏仔猪陆续进入食量旺盛期,作为猪料最大能量来源的玉米消费必然随之上升,而猪料生产对玉米品质要求向来较高,在今年东北玉米品质欠佳、优质玉米供应偏紧、大量玉米流入临储、贸易粮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后市养殖业的恢复将对优质玉米价格形成有效支撑。此外,虽然目前禽流感疫情负面影响让在延续,但进入5月以后,随着气温快速上升,流感病毒在高温条件下难于存活,疫情影响将逐渐衰退,禽类养殖将陆续恢复,也将对后市玉米消费形成有效提振。

  综合以上三点因素来看,国内玉米市场在经历了前期的低迷行情后,后市需求,尤其优质玉米刚性需求仍旧存在较好恢复空间,也将对后市玉米价格,尤其优质玉米价格形成有效支撑与提振。虽然目前现货市场仍是悲观情绪笼罩,但市场整体信心不足、玉米价格低位徘徊的阶段,亦即是现货最佳采购阶段,面对整个市场的悲观局面,应以充分全面的现货基本面行情为依据,对后市行情进行有效分析预判,切不可盲从。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