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9个月,中国玉米进口激增548%至410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美国。中国小麦进口在前九个月累计321万吨,创2005年以来最高。1-9月中国成为了玉米、稻米和小麦的净进口国,因国内产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中国的粮食收储政策令玉米、小麦、稻米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也鼓励了进口,虽然中国农业部表示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九连增,但从海关进口数据看,目前我国谷物需求也日益增长。今年全球谷物期末库存较往年有所下滑,预计后市谷物价格有望上扬。
华北地区新作玉米上市后,小麦替代玉米的比例下降,新作玉米需求后期有望增加。今年全国玉米产量较去年略微增加1.7%,而全球玉米产量累计下降2574.09万吨,整体看,全球玉米供需格局偏紧。通胀压力提高了今年玉米的种植成本,加重农户的惜售心理,目前农户售粮心理价位较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10月下旬至12月,玉米仍将维持震荡上行。
1、USDA调降美玉米产量至低位,全球或将面临供应短缺
全球玉米累计下降2574.09万吨,明年全球必将面临玉米供应短缺的状况。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0月供需报告将美国玉米产量降至六年最低位。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和全球玉米库存将较预期更加紧俏,大量的需求将导致美国玉米库存降至8年低点。
2、全国产量较去年略微增长,种植成本较去年有所上升
从大商所和中国玉米网的调研情况看,受风灾、虫灾以及干旱影响,辽宁、吉林玉米产量均较去年有所减少,其中辽宁省玉米减产幅度为13.5%,吉林省减产幅度为9.6%,内蒙减产幅度为-1.4%。而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由于今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势较好,河南、河北、山东玉米的产量较往年分别增长11.7%、5.7%、2.7%。黑龙江地区和其他地区由于种植面积扩大,且受风灾、虫害影响较少,其玉米产量也较去年分别增长了7.0%和4.2%。综合各地区的情况看,中国玉米网预测今年全国玉米产量为17,338万吨,较去年增长291.21万吨,同比增长了1.7%。全国产量较去年略微增加。
由于遭受大斑病和粘虫灾害,农药成本也有大幅的上升,同时受通胀压力的影响,地租、化肥、机收、人工成本等方面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由于今年情况特殊,玉米产量下滑,种植成本提高,预计农户的惜售心理会加重,势必会推迟玉米上市的时间。通胀因素影响导致成本涨幅明显,农户利润空间被挤压,预计其观望惜售心理会加重。从调研情况看,农民倾向于元旦前后和春节前后售粮,且对新作玉米的心理价位较高。
3、东北新粮收购尚未大幅展开,市场观望心态浓厚
东北产区玉米收割进度目前在40%左右,近期的降雨造成玉米霉变率有所上涨,目前新作玉米收购价格较低,新粮销售存在一定困难。玉米收购规模不是很大,原因是农民惜售,且目前粮食水分大,农民的心理价位和市场价格有较大差异,贸易商尚未开始大量收购,企业并没有新玉米库存,市场观望心理浓厚。预计11月份大规模的购销活动才会展开,农户约在年底偿还租地费用等银行贷款,元旦之前或将是大部分湿粮销售的高峰期。目前玉米市场的收购基本上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4、华北玉米已率先上市,小麦替代玉米比例有所下降
10月上旬以来,随着华北大部分新玉米上市压力逐步显现,华北地区新玉米进饲料厂价格已普遍低于小麦,价差在60元/吨-180元/吨之间不等,用粮企业实际采购成本明显下降,玉米较小麦的比价优势也愈发明显,受此影响,一些饲料企业也开始考虑调整饲料中小麦的使用量。由于部分饲料企业前期小麦库存尚未使用完毕,所以目前玉米和小麦饲料配方调整只是一小部分。除了比价差异变化之外,由于新麦品质下降、毒素超标,一些对品质要求较高的饲料企业由于旧作小麦供应基本接近尾声,新作小麦质量不佳,所以这些饲料企业对小麦的替代量使用也开始下降。预计10月下旬开始,华北地区小麦替代玉米的比例将继续下降。例。除了比价差异变化之外,一些对品质要求较高的饲料企业因本地陈小麦供应接近尾声,同时担心新季小麦添加可能导致猪不愿意采食(因今年国内部分地区新麦品质下降,毒素超标),饲料企业对小麦的替代量将继续下降。饲料行业后市对玉米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从而对玉米价格会是一个有力支撑。
5、深加工企业开秤时间提前,当前收购价有所上涨
吉林黄龙和中粮公主岭深加工企业开秤时间均较去年提前半个月有余,开秤价格同比较去年偏低20元/吨,而长春大成的开秤价较去年偏高10元。深加工企业提前开秤结束了连续两年东北深加工企业开秤价格大幅高开的历史,但从当前市场收购价来看,玉米收购价有所提高。因为受今年玉米种植成本提高影响,农民对目前的开秤价格尚未满意,目前处于观望状态,这也导致农民持粮观望,深加工企业不得不部分抬高价格收购玉米,预计后期玉米收购价会进一步提高。
总结
全国玉米产量较去年仅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