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已达80%,超过安全警戒线。而今年由吉林省农科院完成的“玉米-大豆间作”示范技术可有效解决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大豆“争地”矛盾,在保证玉米稳产高产的同时,每公顷土地还可额外收获大豆1100公斤以上,相当于单种大豆一半的产量。
由于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低于玉米,近年来中国东北、华北和黄淮粮豆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致使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降至1.2亿亩,比2011年萎缩30%。
该项课题牵头人、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刘保全说:“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方法,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自给能力,势必挤占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玉米产量,二者争地矛盾突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是不符合国情的。”
据悉,从1997年起,吉林省农科院着手大豆与玉米间作栽培研究。先后培育出“吉密豆1号”“吉密豆2号”等适合与玉米同田间作的优良品系。
刘保全表示,2010年以来,通过在全国产粮大县农安县和公主岭市等地试种,套种玉米大豆田比玉米单种田实现增产1.5%-6.5%。此外,平均每公顷间作田可额外稳定收获大豆1100公斤,最高产量为1150公斤。
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农民刘喜堂今年试种玉米、大豆间作田7公顷,目前正在收割的老刘喜出望外。“农业科技人员手把手指导,今年玉米收成不仅比去年好,每公顷地还多收大豆2000多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认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在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同时,对于有效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
在中国玉米主产区,由于多年连续重茬种植,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不仅由于大量施肥使种植成本不断加大,同时玉米增产难度增加。据悉,新技术可使土壤流失量和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玉米和大豆都属于喜温作物,凡是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均具备发展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的条件。”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区域专家组组长胡国华研究员说,“我国东北玉米产区、黄淮海玉米产区、西南玉米产区和西北玉米产区等均适合发展,发展空间巨大。”
对于“间作”技术发展前景,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教授说:“我国现有玉米种植面积5亿亩以上,若能全部发展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可实现玉米总产1.9亿吨、大豆总产4000万吨,加上净作大豆产量1000-1500万吨,能够满足我国未来的大豆需求的70%-80%,有效解决粮油矛盾,保证国家粮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