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东北三省近50年来气温上升,热量资源增加,作物种植布局随之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北扩东移明显。虽然近50年来东北地区初霜冻出现日期总体呈偏晚推后趋势,但近年来9月上旬东北地区中北部早霜冻天气时有发生,对粮食生产构成一定影响。
今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部分粮区气温偏低,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减缓,局部地区作物发育期推迟,增加了遭遇早霜冻的风险。预计,受北方冷空气影响, 9月3日至5日,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黑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初霜冻;9月黑龙江北部气温偏低,其西北部主要农区初霜冻较常年偏早。建议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要及时采取促早熟等措施,防御霜冻危害。
一、东北地区近50年气候变暖明显,玉米水稻等种植面积扩大
热量资源是影响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生长的主要因子。近50年来,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大于等于10℃的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64.5度·日,尤其是黑龙江西部和吉林西部积温增加更为明显,部分地区达80~110度·日。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使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期延长、种植范围扩大,同时种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晚熟玉米种植北界由上世纪60年代的辽宁向北推移到目前的黑龙江西南部。
据统计,近50年来,东北三省玉米、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在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春小麦)中所占的比例成倍上升。其中,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较1970年增加1.4倍,水稻增加4.5倍,总产分别增加5.6倍和10.2倍。
二
、作物种植区域北扩使其遭遇早霜冻的风险加大
据统计,东北地区中北部近50年平均初霜冻出现在9月中下旬,南部出现在10月上旬;但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和北部最早的初霜冻曾出现在9月上旬或之前,其中黑龙江北部和西部以及东南部、吉林东部部分地区出现在8月31日之前;近50年来,9月上旬黑龙江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以及吉林东部地区早霜冻出现的概率为10%~42%。
9月上旬,东北地区玉米、一季稻等作物一般处于灌浆乳熟期,如在此期间遭受霜冻影响,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2006年9月上旬,黑龙江北部和西部8个市县、吉林东部6个市县、辽宁西部3个市县出现了早霜冻,造成部分作物灌浆受阻,黑龙江玉米、大豆单产分别较2005年减少2.9%、6.6%。
三、今年东北地区部分作物发育期推迟,要提前防御早霜冻
今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减缓,局部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发育期偏晚,进一步加大了遭遇早霜冻的风险。
预计,9月1日5日,将有一股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北方地区,气温将下降4~8℃,其中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并伴有5级左右偏北风。受其影响,9月3日至5日,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黑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初霜冻。另外,预计9月份黑龙江北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中北部的齐齐哈尔、绥化等粮食产区以及扩种玉米的黑河和伊春等地初霜冻将比常年偏早1~5天,部分地区偏早5~10天,玉米、大豆等作物灌浆将受影响。
建议各地要加强早霜冻的监测和防御,做好农田分类管理,对贪青晚熟的作物要采取促早熟措施,确保作物在早霜冻来临之前正常灌浆成熟,以减轻霜冻造成的危害。
早(初)霜冻定义:霜冻是指在温暖的季节里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或0℃以下,使作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早(初)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