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我国秋粮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7月下旬以来,华北、东北地区降水过程偏多,雨量偏大等因素影响,今年秋季农作物重大病虫呈多发、重发态势。其中,二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西南、西北地区普遍发生,见虫面积6495万亩,达到2001年以来最高值,进入8月份北方玉米产区正面临三代粘虫危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本周初农业部召开全国秋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力争虫口夺粮,将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
具体情况如下:
黄淮地区大范围降雨过程后,局部重大病虫害来袭
自7月下旬开始,黄淮海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京津冀地区降雨强度较大,局部地区受灾严重,对玉米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华北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正处于抽雄吐丝的产量形成关键期,而继前期“双台风”导致山东、河北等地局部玉米大面积“倒伏”之后,河北省出现大批粘虫迁入。其中,廊坊、保定等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恐为近年来最重的年份。8月1日至5日,河北全省发生三代粘虫785.6万亩,其中廊坊市发生123万亩,保定市发生461万亩,两地局部卵、幼虫密度高,危害重。玉米田一般1—2头/百株,卵量4—5粒/百株,高的50—100头/百株,最高5000头/百株(大城县)。此外,7月底辽宁省境内初见虫卵,三代粘虫也呈重发态势。
北方玉米良好长势以及天气条件有利于粘虫发生发展
粘虫是一种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干旱的害虫,幼虫不耐高温和低湿,气温19—23℃,相对湿度50%—80%对其发生最为有利。今年我国东北、华北及黄淮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及时降雨缓解大部分地区前期旱情,大部玉米长势良好,且生长中后期植株高大、田间郁闭,寄主营养条件和田间生态条件均有利于三代粘虫发生。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8月份我国东北大部、内蒙中东部、华北、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中北部降水较常年偏多,特别是吉林东南部,辽宁大部、河北大部、京津地区、山东北部、四川西部等地较正常偏多2-5成,有利于粘虫的迁入和发生。
东北玉米螟最为普遍,连续降雨致积温不足
除玉米粘虫外,目前全国一、二代玉米螟累计发生面积1.61亿亩。其中,东北地区玉米螟为害最为普遍,吉林平均百株虫量为8头,最高为26头,黑龙江、吉林最高被害株率分别为44%、14%。7月下旬以来,黑龙江和吉林部分地区遭遇暴雨侵袭,截至7月27日9时,哈尔滨、黑河、绥化、海伦等地农作物受灾面积23.7千公顷,长春、通化等地农作物受灾面积1.2千公顷,其中绝收600 余公顷,但整体受灾面积少于去年同期。目前东北多数地区玉米已进入抽雄吐丝期,局部玉米长势过旺,但积温不足,令业内普遍担心后期早霜影响。
综上所述,7月下旬以来,北方玉米主产区出现了较大范围降雨,天气条件对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流行极为有利。除粘虫和玉米螟发生范围扩大外,大斑病在华北和东北大发生态势明显,顶腐病和矮花叶病等病虫在部分地区为害加重。鉴于目前正值北方玉米生长关键期(抽雄-吐丝),眼下天气条件变化和病虫害对其产量影响值得重点关注。